2022年版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版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新)

资源简介

2022 年版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课程,应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个性、健全 人格打下基础,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规范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 认真研读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 准备要从研读课程标准开始。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语 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及学段目 标,领会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把握语文课程评价的要义以及课程资 源开发与利用的核心。
2. 深入探究教材。学科教材是学科教学的主要载体。探究教材是 教学准备的重要功课。初中语文教材主要包括教科书及与之配套的教 师教学用书。教师要通过个人钻研、合作研讨、自觉培训等多种渠道 探究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与体系结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 处,依据课程标准构建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准确把握教材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明确单元“人文主题”,梳理单元“语文要素”, 领会“双线组元”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教材所构建的“三位一体”阅读 教学体系,领会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不同教学要求,探
(
1
)
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教材的写作专题,明晰各类文体写
作及实用类文本写作的教学要求,探究写作专题与单元阅读教学重点 的相互联系,树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观念;研究教材的 综合性学习专题,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及其开放性、实践性、 探究性特点,领会三类专题学习活动的侧重点,探究其不同的教学要 求;研究教材的口语实践内容,梳理七年级教材“综合性学习”中的口 语实践内容和八、九年级“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口语实践内容,与八、 九年级“口语交际”专题内容整合,形成全套教材的口语实践教学内容, 从而把握初中阶段应分项训练的常见口语交际类别;研究教材的“名著 导读”内容,理解名著阅读教材的编写理念,探究名著阅读教学的基本 课型与课堂结构;研究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理解“活动探究”单元 的编写意图及基本设计思路,探究“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基本课型和 课堂结构。
3. 全面分析学情。分析学情是为了因材施教。它发生在教学的不 同阶段。学生由小学升至初中,教师要通过调查、检测等方式,了解 学生小学阶段所形成的语文素养,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 级、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与认知偏好,把握学生的学习状 态;学生开始新知地学习,教师要通过谈话、观察、检测等方式了解 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此,确立不同学习阶段教学的起点。同时,教师 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探究其成因, 籍以确立教学的难点。
4. 科学规划教学。教学规划即对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计划, 是有序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研读课标、探究教材、分析学情的 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开展研究,根据本册教材的体系结构和主要
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指导
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 策略等。指导思想指从课程标准出发确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 学要求;教材分析须分析本册教材体系结构及主要特点,梳理各单元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学情分析含分析手段及其运用;教学目标 包括学期教学总目标及对应的课程目标、各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及重难 点目标剖析;教学内容指对教材阅读、写作两大板块及口语交际、综 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进行梳理、整合后的内 容;教学进度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课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与 时间分配、教学检测时间与内容安排等;教学策略指各板块(栏目) 及其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
5. 精准设计教学。教学设计是依据课标、教材、学情对教学的设 想和计划,一般以教学方案的形式呈现。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包括单 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教师须根据学期教学规划设计单元教学 和课时教学,撰写单元教学方案和课时教学方案。
(1)单元教学设计。语文教材以单元组织结构,每个单元作为 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单位,承载特定的教学任务。单元教学设 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单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实施策略
等。
设计单元教学,首先,要理清单元的体系结构,梳理单元教学内
容及安排,把握单元内部板块(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单元的 教学任务。其次,要分板块(栏目)研读教材文本,通过研读“单元提 示”,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维度出发,明确单元阅读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导读等教材文本,明确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等教学目标。再次,
要结合学情,深入研究单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最后,要 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安排教学进 度,制定实施策略。
(2)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是对每一堂课具体深入的教 学准备,是对课堂预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依 据。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 点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作业与板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 等等。
设计课时教学,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借助教材助学系统
(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点拨、探究性 学习、阅读链接等)领会编者意图,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同时,分析 学情,预测学生学习状况。其次,要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 目标和重难点目标,选择教法学法。最后,要根据教学目标等,选取 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课时教学时,教学目标要准确、适切。教学实施过程须始于 目标,终于目标的达成,结构完整、清晰,过渡自然,环环 相扣,重点突出;教学各环节(板块)依次对应教学目标,以任务驱 动或问题导向,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教法学法要为教学服务,切合 课型,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作业设计要围绕学习目标,体现诊断和反 馈功能。板书设计要体现教学重难点,内在逻辑清晰,文字简洁扼要, 符号、图表等使用恰当。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6. 精心组织教学。教师要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和组织教
学活动,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对于活动探究、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综合性、 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可采用较为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获得更好 的教学效果。
7. 有效实施教学。教学实施即教师依据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 它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教学实施 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 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 通畅,力求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场所。教师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 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教 学素材,创设真实、典型,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基于问题解决、有效的学习活动有 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要养成学生善于做笔记、勤于积 累语言材料、先思考再表达、敢质疑勇表达、善于倾听、乐于分享等 良好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 中准确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高思 维品质,欣赏语言文字之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要引导学生体验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想象 力和问题意识;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研讨交流,充分展示学习成果。
(4) 运用规范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体现出良好
的语言修养。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并做到语言清晰、简明,语
速适中,音量适当,与学生交流顺畅,肢体语言适切。
(5) 进行适时的教学调控。教学调控是课堂教学中的“危机处 理”。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敏锐捕捉课堂“事件”,运用教 学机智,对教学诸因素适时调控,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运行。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8. 客观评价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讲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它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 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要从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两个层面展开。
(1)“教”的评价。教学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是教师开展 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回顾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照教学方案,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和课 堂教学效率出发,梳理教学得失,客观分析原因,得出清晰结论,并 形成文字材料以便于集体反思。
(2)“学”的评价。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要通过纸笔测试、 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课堂学 习情况。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 习品质,如课堂参与程度、思维特征、合作意识、问题意识等。
9. 积极改善教学。教学反馈是基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从“教”的层 面,教师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 略,完善教学过程。从“学”的层面,教师应提供细致的描述性反馈, 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进程,梳 理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
四、教学拓展与延伸
10. 强化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指向学 生课内习得知识、技能的巩固与完善。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要遵循课 程目标,体现教材特点,还要考虑“学”的评价,即学生课堂学习结果。 作业的形式要丰富多样,避免以书面为主的单一形式。作业的设计还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做到分层分类,即分能力层级设计同一 内容作业,为同一内容作业设计多种类型,以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
初中语文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一节课学习后的作业、一篇课文或 一个专题学习后的作业以及一个单元或若干单元学习后的作业。一节 课后作业的内容,应围绕课堂学习目标,在一节课内已学习的内容中 选择,其侧重点应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知识的理解与完善、能力的 巩固与训练等方面;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后作业,应围绕一篇课文或 一个专题的学习目标,着重在一篇课文或一个专题的课内已学习的内 容中选择,适当拓展至课外,其侧重点应在课文(专题)知识的梳理、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巩固与迁移等方面;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 后的作业,应围绕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在一个单 元或多个单元的课内已学习的内容中选择,另一方面恰当延伸至课外, 其侧重点在语言的梳理与整合、能力的拓展与训练、思维的发展与提 升、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
丰富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教师要根据 课堂教学情况,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 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相关社团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