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感悟古风在文言诗文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于语文能力和实际应用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忧乐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要从整体上把握古诗文,体会作者在文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在七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有所涉猎,但由于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古代诗歌方面更显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体现“教-学-分析”一体化思想,全面贯彻“低标准,严要求”的理念,让学生多动嘴、多动手和多动脑。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行路难》这首诗歌的了解和掌握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古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诗”在形式上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意,体会意境,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赏析名句,赏析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富于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以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资源】
希沃多媒体、PPT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教师讲授法、技巧诵读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联想想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激情导入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大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传世之作《行路难(其一)》。
二、合作探究,研读诗文
(一)文学常识
1.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著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资料
公元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仁无望的他深感仁途的艰辛,满怀愤慨地写下了《行路难》。课本中选取的是《行路难》是其中的第一首。
3.文体知识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二)整体感知,夯实基础
1.教师范读(配乐:《踏古》《琵琶语》)
范读前提要求,请同学认真聆听,在教师范读中纠正自己认知中错误读音,从整体上感受诗作。
2.明字词,初步感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展示易错字音字形,并要求学生拿起课本大声朗读,明确要求:朗读中要注意停连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
金樽(zūn) 斗( dǒu)十千 珍羞(xiū)
投箸( zhù) 岐(qí)路 冰塞(sè)川
3.学生自由朗读,由教师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范读,其余学生认真聆听。
要求学生拿起课本大声朗读,明确要求:朗读中要注意停连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学生范读后,引导其他同学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分析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羞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教师分析: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请同学们再次齐读一遍《行路难》,尝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三)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品味研读诗人的复杂情感
1.学生自主探究,读懂诗意
要求学生结合对课文的把握和课下注释,理解诗意。后由教师幻灯片出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2.小组合作交流,深入研读,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
(1).经过初步的理解,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大诗人李白有如此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幻灯片出示):他“六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拥有宏伟的“安社稷,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有一天能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来名满天下,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是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发现只不过是做一个给帝王写诗,供人娱乐的差事。本来就桀骜不驯的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又因为他嗜酒成性,因此被“赐金还山”,实际是被变相地撵出了朝廷,于是他郁闷不堪!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
(2)出示思考题,再品诗歌
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 用了什么修辞 (夸张)
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 (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 (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 (以乐景写哀)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 (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 (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是否顺利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 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 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从哪儿可以看出 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 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小结:
1.朗读展示,全班齐读,读出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苦闷、迷茫——希望——痛苦——自信、乐观
3.师生齐读,再次整体感知
4.主旨概括
《行路难(其一)》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三、品读诗境
对比品析:身处困境的诗人,在去留、进退之间,又该如何抉择?与前辈陶渊明、鲍照等相比,他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PPT展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明确:他们有相同的境遇,却有不同的抉择。东晋陶潜选择了避世归隐,不与世俗同流,南朝鲍照选择了弃官还家,享受天伦之乐。诗人李白问天、问地、问岁月、问自己,在沉郁中振起,以先贤姜尚、伊尹、自况、自勉,灰暗凄凉的心境变得明丽温暖,吟咏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激荡人心的千古雄句,激励自己也激励后人面对困境乐观豁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走向海阔天空。
总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能够想到,失意而不失志,知难而不畏难的太白先生,能够记得今天我们一起读过的《行路难》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诗歌《行路难》
2.在你的生活或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
苦恼
) (
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心事重重,四顾茫然
)
(
积极乐观
自信坚强
) (
艰难
) (
世事艰难,怀才不遇
) (
行路难
(其一)
)
(
希望
) (
缅怀古圣,光明在前
)
(
追求
) (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
)
六、教学反思
1.板书不够简洁,略显缭乱;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造成收尾稍显仓促;
3.朗读的指导仍需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