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例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者
目标确立依据 课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标分解】 1. 学什么? 学习诗歌前三段写实式的叙事,最后一段激越抒情这种集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学习杜甫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进而感受一代诗圣的伟大人格。 2.学到什么程度? 能饱含感情的读出诗中的情感,读出前三段写实式的叙事的情绪含蓄压抑,读出最后一段理想的升华的情绪激越轩昂。 能准确概括诗歌内容,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细节的不断完善中感受诗人窘迫的人生处境。 能通过个性化、开放性的表达,对这类“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的人性的闪光,表达自己最赤诚的感受。 3.怎么学? 借助注释及诵读,梳理诗歌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及品味语言、反复诵读的方法,体会杜甫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在饱含感情的诵读中,在同类精神风貌的人物回顾中,感受一代诗圣的伟大人格。
教材 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表露得鲜明而强烈。
学情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1世纪,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我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品一诗、知一人、感其世、读其神。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诵读,梳理诗歌内容,感知本诗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2.通过知人论世及品味语言、反复诵读的方法,体会杜甫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进而学习一代诗圣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难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准备 Ppt、音视频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期准备 学生自主查询资料,了解杜甫生平; 制作调查问卷,学生在每个问卷调查问题中,回顾所学杜甫诗作及情感; 学生自主查询资料 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学习前,加大对杜甫及其诗作的了解。
导入新课 一、导入 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一场秋风、一夜秋雨、一间茅屋、一位老人、一首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入他的生活、他的时代,听听他内心的呼唤!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任务一 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初读诗歌,勾画并尝试解决疑难字音。 2.请同学读诗,师正音。 3.读后我们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之前所读过的五言、七言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补充资料1】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师:一般这样的七言句的断句方式为? 生:二二三,四三。 师:这里我们采用四三式。 4.再读诗歌,感受歌行体的韵律特点。生齐读。 朗读诗歌,感受是诗歌篇幅、句式上的不同。 记录重点知识。 齐读诗歌,感受歌行体的韵律特点。 初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通过对“歌行体”古诗体裁的解读,在诵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任务二 再读 1.诗歌的感情强烈,哪些诗节可以看出这种强烈的感情期盼,哪些语句能看出其强烈的期盼。 第四节 安得 (安得广厦) 再读第四节 这种情感源于一场变故。 2. 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一二三节的内容。 示范: 秋风卷毛(秋风破茅) 学生做:群童抱茅 夜雨漏屋(秋雨摧屋\秋雨破茅) 朗读诗歌,用四字短语概括诗节内容。 再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深切的情感 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了解诗人处境以及蕴含的心忧家国的情感。
任务三 品读 (一)秋风破茅 1.这场秋风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中看得出来,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大 狂。 从“怒号”“卷”“飞”“渡”“ 洒” “挂”“罥”“飘转” 师: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 富有强烈的感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分析: 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侯,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 师: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三: 表多数。“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还有: “飞”——“洒”——“挂”——“飘 转”——“沉”等动词。细致描述茅草七零八落的惨状。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 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准备了条件。 师: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稍”。“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高树之巅,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洗盘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南村群童…… 2.如果你是这位老人,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急(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 惋惜 师: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读诗歌第一节。语速渐读渐急。并且把第二节一起延续着读下来,看看落入群童手中的茅草是何结局? 生齐读一、二节。 (二)群童抱茅 1.哪一个词能高度概括诗人的情感。 自叹息 为谁叹息? 叹自己 无力 叹群童 品行恶劣 师:或许几个孩子,出于顽皮抱走了他的茅草,诗人试过阻止但却无可奈何,可他为何要如此激动,以“盗贼”称之呢?这里他所心痛的真正是茅草吗?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背景。 【补充材料2】   杜甫为什么要入川?他在诗中如此回答“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因为带着一大家人,衣食馈乏,而四川还未被战乱波及,并且气候温和,再加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高适、严武先后在此为官,他才想到入川。    杜甫在此前后的经历如下: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堪堪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764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师:这首诗作于761年,这间在友人资助下建起的茅草房,就算再破败也是家啊。 2.如果你是杜甫,你现在想叹息什么? 生:秋风破茅,散落江郊,又被群童所盗,如今又怎寻回,这可如何是好 …… 师:杜甫不得不叹息啊, 一叹自己年老力衰。 二叹世道艰难。 三叹给他们造成痛苦的战乱。 因此,朗读这几句诗时,可以将“息”“力”,“贼”“得”这几个字读快一些、重一些,表现他内心的焦急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尾句用叹息的语气。 生小组互读二节。 师:秋风渐止,但连绵不绝的秋雨又来了,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的窘迫生活。 请男生齐读第三节。 (三)秋雨摧屋 1.哪些细节描写的词语能够体现诗人窘迫的生活? 生: 冷似铁 :比喻,冷硬,不能给主人带来温暖。 无干处:丧失了遮风挡雨的功能。 雨脚如麻:比喻, 2.如此窘迫,诗人为什么要用“恶卧”一词形容自己的“娇儿”呢?是要多么难堪的睡相才会蹬破被子。   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补充资料3】 诗人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愧疚的。在他流落长安十年时,他的小儿子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而当他在安史之乱中,见到了分别一年的家人时,“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而在成都时,他也常常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给家人带来,“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覩dǔ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师:当他看到孩子时,这个“恶”是写孩子的睡相?还是写他自己的内心?明确:表现内心对家人的愧疚。 3.杜甫所写的痛苦仅仅是他一家人的痛苦吗?你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的到? 生:不是,“自经丧乱少睡眠”,诗人一家的遭遇只是这个时代中无数人民的缩影,一场安史之乱,是民族的灾难,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回顾《春望》,那首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此刻凄苦的句子是? 师:这“未断绝”的雨,就好像是诗人未断绝的痛。这漫漫长夜,何时天亮?诗人在此时,表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痛苦。 再读这几句诗,女生读前三句的凄苦处境,男生读最后一句痛苦中的思考,重读韵脚,注意用凄苦悲痛的语气,表现其中沉重的时代之音。 生再次背诵本节最后“何由彻”一句。 (四)安得广厦 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悲,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他的英雄本色!齐读第四节,找出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1.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师: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更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如果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贫苦却不以为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我”。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补充材料4】   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师:所以,我们跟随着杜甫呐喊吧,再来诵读第四节! 生齐读四节。 师:这是百姓的苦难,是时代的悲呼,我们再来大声诵读这灵魂深处的声音。 生齐读全诗。 学生品读诗句后发言 生齐读一、二节。 生小组互读二节。 男生齐读第三节。 学生关注注释。 再读这几句诗,女生读前三句的凄苦处境,男生读最后一句痛苦中的思考,重读韵脚,注意用凄苦悲痛的语气,表现其中沉重的时代之音。生再次背诵本节最后“何由彻”一句。 生齐读四节。 生齐读全诗。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进一步感受诗人遭遇,为接下来体会诗人的崇高情怀做铺垫。 品读重点诗句,借助助读资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杜甫凄苦的心境。 品读重点诗句,借助助读资料,进一步体会身为人父、人夫的杜甫悲苦的内心—家国之痛,进而体会安史之乱及杜甫所处的时代给百姓带来的深切痛楚。 通过反复诵读及情感带入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痛苦的“小我”,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广济苍生”理想的“大我”,感受诗人被称为“诗圣”的伟大之处。
任务四 感知“沉郁顿挫”之诗风  前三段写实式的叙事,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段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层的层层铺叙,为最后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完美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师: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春望》的民生疾苦、《月夜》的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但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 【补充资料5】 杜甫人生四大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35岁之前,游历名山大川,经吴越至洛阳、齐赵等地,著有名作《望岳》; 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应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陷贼为官时期:45-48岁。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西南漂泊时期:48-58岁。弃官逃难,投严武。严武死后再漂泊。终病死湘江。 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这喷薄的悲怆和抑制的低回,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就是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最好的体现。 而这把百姓最卑微的生存章台记录下来,和我们共患难的风格,即——现实主义。 了解杜甫生平。 反复诵读,品味重点诗句的铺垫,进一步借助助读资料,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杜甫“沉郁顿挫”之诗风。
任务五 精神力量的传承 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你还知道谁? 明确: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 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推己及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敬意,再读此诗,可尝试背诵。 学生头脑风暴,共同回忆那些“以天下人为念”的大写的人。 学生齐背全诗。 品一诗、知一人、感其世、读其神,引导学生传承中华千年“以天下人为念”的精神力量。
作业设计 基础类 通过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了解,进一步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综合类 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本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300左右。 阅读此知乎词条,并留下你的个人想法。 反思类 3.倾吐心声:你的心中一定盈满感动,你的灵魂一定深受震撼,你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你心头定有万般滋味......是钦佩,是敬仰,是惭愧?......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并形成文字。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航标、风帆、灯塔、旗帜、 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设计意图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进一步体会“沉郁顿挫”诗风,感受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的情感。 改写诗歌,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叙述古诗情节的能力。 通过放宽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歌,学习个性化、开放性的表达。
作业评改、反馈的形式 第一项作品录制音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征得大家的点赞! 第二项作业用纸质媒体的方式收取批阅,教师反馈。 第三项作业学生在网页回答知乎问题,教师可查阅知乎问题的回答,作以反馈提升。 第四项作业学生将写作的内容可用多种方式呈现:如纸质写作、短视频录制、微视频制作(配杜甫及其诗作的图片或短片) 强化作业的功用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