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万州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 2022 级高二(上)期十月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启的继位,《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而 《战国策 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
自取之。”对于上述记载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史家立场决定其史料的价值 B. 历史记载混乱难以获知真相
C. 越接近当时的记述就越准确 D. 多种资料互证利于辨伪求真
2.《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

A.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B. 改善秦国不良社会风俗习惯
C. 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D. 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3.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 赞,下诏曰:“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官赐车盖,
特高一丈, ……以彰有德 ”。据此可知,当时朝廷意在
A. 开创监察制度强化专制皇权 B. 调整地方行政制度促进社会稳定
C. 整顿地方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地方官员待遇抑制豪强势力
4.下面两图分别是公元 627 年唐朝所置“十道 ”分布图(左)和公元 733 年唐朝所置“十五
道 ”分布图(右)。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1
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B.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C.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D.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有所削弱
5.开宝二年(969 年),宋太祖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的科考落第者马浦等 106 人,各赐本科 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名 ”制成为了宋朝的国策,
科举殿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宋朝的“特奏名 ”制度
A.限制了贵族特权 B.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造成了国家冗官现象
6.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 内阁
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 ”。这一运作流程
A.标志明中央官制的完善 B.带来中枢权力运行的异化
C.导致内阁法定地位丧失 D.有效防止中央决策的失误
7.1905 年,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 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 ”,特举办第
一次运动会,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 ”之人才。该运动会反映了
A. 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 B. 近代学制的完善
C. 师夷长技的自强精神 D. 革命道路的探索
8.下表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表(部分),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有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2
1898 年,设立经济特科, 以内政、外交、理财、考工、经武之学取士。 1901 年,设立各级学堂。8 月,诏自次年始科考内容改为: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 论,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三场试四书五经,并废八股程式。 1904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规定各级毕业生都给予不同的功名。 1905 年,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1907 年颁布《廷试录用章程》, 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毕业生,经学部考 察合格,奉旨赏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予官职。
①应对统治危机是变革的重要目的 ②官员的录用方法呈现多样化
③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从此确立 ④科举取士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1954 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
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通过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提出了“依法治国 ”的方略 D. 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10.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顺利召开 G20 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这最能说明
新时代的中国
A. 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B. 改善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C. 谋求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11.雅典的将军和骑兵、步兵统帅掌握着军队,关系到国家命运;司库员掌握国库钥匙, 是要害部门。这些重要职务不实行抽签产生,而由公民举手表决,获得多数票者当选,并
且不设职务津贴。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
A.贵族操控国家实权 B.平民扩大政治权益
C.避免军事将领失败 D.政府官员保持廉洁
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 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 年骑士和城市
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 1341 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 国王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3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
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 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 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 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13.17 世纪初,伦敦(弗吉尼亚)公司颁发给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训令规定,凡系种植 园的自由民均可选举代表,与总督以及指派的评议会共同批准为殖民地谋福利的法律。英 王将封地给臣民的时候都在特许状里规定,北美殖民地的自由民应该对涉及他们的立法有
发言权。这可用于说明
A. 启蒙思想在北美广泛传播 B. 英国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
C. 英国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
14.在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过程中,当宪法危机产生时,威廉四世(1830— 1837 年在位) 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
这表明英国
A. 内阁集体对君主负责 B. 君主立宪制有待于完善
C. 《权利法案》遭破坏 D. 宪政改革扩大君主权力
15.19 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 1832 年改革使工 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867 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 年改革
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这三次议会改革
A. 最终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使英国国王的权力完全丧失
C. 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 D. 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4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 为省,多有变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级政区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往往特别 大,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甚 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总是想出种种办法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 区划。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开始都只是监察派出机构,中央并不 想将其作为一级政区。但在发生叛乱时,为了发挥地方镇压叛乱的积极性,它们往往又变 成行政区。同时地方一级政区兵强马壮时又往往滋生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不满足于虚设的
头衔,进而与中央抗衡。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一级政区不断变动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
实质。 (8 分)
17.(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 年),明万历年间来中 国居住达 30 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 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 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5
魁奈(1694-1774 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 “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 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 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 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 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 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 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 节。”
休谟(1711-1776 年)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 家、历史学家。 “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 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 ”、“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 而优则仕。除此之外, 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 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 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望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政府工 作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英国人麦杜思极力主张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 ”。自 1700 年须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 之后又颁发枢密令规定:“考试分级并且定期举行;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对考试进行主 持管理,使考试制度化。”随着英国两党制的成熟,哪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 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 ”进行公开分脏,导致文官随政党更替和内阁变迁而大换班, 使政府工作混乱。基于此,英国文官制度还实行“两官分途 ”即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 野。总之,英国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
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摘编自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承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
职务层次的非领导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6
员录取工作也走上法制化轨道。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 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 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 ”与“事务官 ”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 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
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 ”热》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人眼中“科举制 ”形象。(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4 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不同。(4
分)
18.(13 分)政党政治见证了近代中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讨论会、 分合。其中,
近同盟会。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 300 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 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
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
——摘编自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40 年 3 月,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 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共产 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在陕甘宁边 区,1941 年根据“三三制 ”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592 人, 占
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7
遗产。“三三制 ”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新 中国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望见,“参议会 ”将为……所取代。“三三制 ”民主的统战协商功 能将分离出去, 因而更加凸显“人民民主 ”的实质内涵。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 ”亦
将延伸为“ 中国道路 ”。 ——摘编自刘晨光《“三三制 ”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探索的意义。(4 分)
(3)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 ”延伸为“ 中国道路 ”
的表现。(3 分)
19.(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 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 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
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变化与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
体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试题共8页
82022级高二(上)期十月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
DACBD BACBD ACDBC
16.(1)既有沿袭性,又有变革性(在继承中发展);行政区划以两级制或三级制为主;县级政区较为稳定。(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一级政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易产生割据力量;中央派出机构职能和性质的调整;王朝更替,加强国家治理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实质:强化中央集权。(2分)
17.(1)官队伍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通过考试选拔;选拔人才方式单一,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启蒙思想)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每点1分,共4分)
(3)不同: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党管干部;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每点1分,共4分)
18.(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王权的土崩瓦解;各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尝试。(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共4分)
(3)表现:成立由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点2分,两点3分)
19.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推动选官制度的变化。
论述:西周到春秋时期为奴隶社会,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采用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的需要,形成了举荐、军功爵制的选官制度;汉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并巩固后,举荐及军功爵制这种官员选拔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运而生。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晋时期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等级。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宋元明清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完善。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官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时代需要而变化。
(其他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例如: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中国历代极为重视官员的选拔,选官制度的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