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化。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公共参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课前预习】
一、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知识点1:文化的民族性
1.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价值观
3.民族文化的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知识点2: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和形成原因
(1)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1)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3)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课内探究】
1.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既是农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是一个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可见,民族文化是 (  )
①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 ④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年,跨境旅游掀起了新一波热潮。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风情”是跨境旅游的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风情”,实际上是在感受和体验 (  )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的趋同性 ④不同文化的排他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失语”,产生的不仅是繁华散尽的失落,还意味着民族身份的模糊。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经济繁荣是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的基础 B.振兴本民族文化就不能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C.民族文化是本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大部分国家以摇头表示否定,以点头表示肯定,而阿尔巴尼亚人则以摇头表示肯定,以点头表示否定。绝大部分行握手礼的国家都伸出右手,但印度却相反,如果要握手必须用左手。这都说明 (  )
①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结果 ②各民族文化存在着普遍的共同特征
③世界文化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意味着 (  )
①世界各国文化应相互认同,加强合作
②要坚持求同存异,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③不同的社会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④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要平等对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卢浮宫的创想”“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这些展览让我们能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下列观展感受中,对文化的多样性持有正确态度的是 ( )
A.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借鉴、逐渐趋同的过程
B.文明间有“特性”,更有着“共性”,我们应增进理解,追求统一
C.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传承和弘扬
D.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课后训练】
7. 某京剧理论家指出,越是科技发达、经济走向全球化,一个国家就越应重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之所以要重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  )
①本民族侍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
③传统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中国人讲究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但是欧洲有一项报告显示,父母很享受子女离家后的独立生活,成年子女“回巢”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是一种侵扰。这说明 (  )
①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②不同经济生活和文化背景对东西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具有普遍性
④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各有特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 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美术也深深吸引着许多中国人。建交50多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这是因为两国文化 (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趋同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与题干强调的观点一致的是 (  )
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比利时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相传5000多年前这一天“中华文字始祖”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为了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联合国将每年谷雨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这一天,通过举行“中国古典诗歌之禅意”等活动,感受中文之美。“联合国中文日”的设立(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化交融 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挖掘中华文化特有价值,推动文化创新 ④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涵养共同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日地这句话强调的是 (  )
A.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B.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D.既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14. 当面临严峻的疫情考验时,各国用彼此的经典文化要素进行交流,把双方的心拉得更近。日本在援华物资上写下了暖心的中华古诗词,我国在捐赠意大利的物资上写着该国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名句。这表明 (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实现文化趋同 ④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很多国外品牌都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七情六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又称阴阳和谐之道。文明多姿,世界才能多彩,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张力别有韵味,中华优秀文化也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这说明 (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随着第三个“南非中文日”(每年9月17日)的到来,中国文化在南非掀起一股新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引进南非语言教学。南非卡拉遗产学院主席马托勒·莫采卡博士认为,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根本站不住脚,恰恰相反,不同的文明更应该交流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
①表明汉语教学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欢迎 ②表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④有利于促进中非文明求同存异共同繁荣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D D C D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A A D A D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