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6《芣苢》《插秧歌》学案
课前自主预习
一、作者简介
1.《周南·芣苢》
《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赞美了人们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品质。
2.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
二、背景介绍
1.《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此诗。
三、必备知识
芣苢——车前草
“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诗经》的三类内容:风、雅、颂。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雅:是宫廷乐歌,多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所作,分为大雅、小雅。
颂: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
2.《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以彼物比此物,类比、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诚斋体
诚斋体的得名源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先生,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借鉴,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诚斋体。诚斋体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语言通俗明快,幽默诙谐,风趣活泼。
课堂探究共享
学习任务一:语言构建与运用
芣 苢(fúyǐ)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车前草),薄言(助词,无实义)采之。
采采芣苢,②薄言有(取得,获得 )之。
采采芣苢,③薄言掇(duō)(拾取,摘取)之。
采采芣苢,④薄言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之。
采采芣苢,⑤薄言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之。
采采芣苢,⑥薄言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之。
【参考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阅读示范】
结合注音诵读文本,并根据教材注释及所学本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解释加点字词在诗中的含义。
2.描述画波浪线的诗句的诗意。
①看那车前草多茂盛啊,咱们一起开始采摘吧。
②已经采到了鲜嫩的车前草。
③一棵一棵地采摘吧。
④一把一把地采摘吧。
⑤提起衣襟兜住别掉落。
⑥掖起衣襟兜住多快乐。
感悟·质疑:四字一句,句式整齐;反复咏唱,节奏轻快。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春天的田野多么美好,大家一起劳动多么喜悦!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①笠是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肩胛)。
唤渠(他)朝餐(吃早饭)歇半霎(极短的时间),低头折腰(弯腰)只不答:
②“秧根未牢莳(shì)(移栽、种植)未匝(布满、遍及),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鹅儿与雏鸭。”
【参考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活无人作答。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
【阅读示范】
结合注音诵读文本,并根据教材注释及所学本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解释加点字词在诗中的含义。
2.描述画波浪线的诗句的诗意。
①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②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感悟·质疑:一家四口,全部上阵;冒雨劳作,插秧不息。诗歌有动作,有语言,绘声绘色,紧凑忙碌的劳动场景跃然纸上。
学习任务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活动:《芣苢》全诗细微变化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有用心的?可以调换顺序吗?
【答案】妇女们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她们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劳动热情也愈来愈高涨。通过她们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手扯衣襟兜装的连续动作的真切描写,更突现了她们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劳动技能与本色。所以,六个字是作者有用心的,不可以调换顺序。
学习任务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活动一: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试读这首诗,概括描述整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整首诗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中采摘芣苢,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是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在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活动二:《插秧歌》的后两联,刻画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诗的后两联,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描绘农妇唤夫歇息就餐,农夫忙于插秧,岔开呼唤的答话:“抢插还未结束,种下的秧苗也尚未挺拔,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农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形象跃然纸上。
学习任务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活动一:《芣苢》这首诗描写了古人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答案】采撷之乐。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棵棵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活动二:《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活动三:《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答案】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核心素养提升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后世诗歌也传承沿用。
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①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课外阅读与拓展
良耜
畟畟①良耜②,俶③载④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饷⑤伊黍。其笠伊纠⑥,其镈⑦斯赵⑧,以薅⑨荼蓼⑩。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 ,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 牡,有捄 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注:①畟(cè)畟:形容耜刃锋利的样子。②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③俶(chù):开始。④载:从事。⑤饷(xiǎng):此指所送的饭食。⑥纠:编织。⑦镈(bó):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⑧赵:铲地锄草。⑨薅(hāo):去掉田中杂草。⑩荼(tú)蓼(liǎo):荼和蓼,两种野草名。 挃(zhì)挃:形容收割庄稼的摩擦声。 犉(chún):黄毛黑唇的牛。 捄(qiú):形容牛角曲而长。
【译文】 犁头雪亮而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赏析】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如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①村路板桥斜。
妇姑②相唤③浴蚕④去,闲着⑤中庭栀子⑥花。
注:①竹溪:岸边长满翠竹的溪流。②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③相唤:指彼此之间互相呼唤。④浴蚕:古代一种选育优良蚕种的方法,即将蚕种全都浸在盐水中进行筛选。⑤闲着:农人忙碌,显得栀子花是徒然盛开的。⑥栀子:一种常绿的灌木,春夏之交盛开白色的花朵,散发很浓的香气。
【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处处扣住山村特点,显示出山村幽深淳朴的风貌。第三句截取妇姑相唤冒雨浴蚕的画面,表现山民紧张的农事活动。末句渲染了农忙气氛。诗人从景物写到人事,从人事写到环境气氛,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叹和欣赏之情。
在劳动中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劳动是理想基石和事业根基。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崇尚劳动、善于创造、敢于奋斗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用劳动书写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不懈奋斗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开门见山,四期川史传统后直接点明中心论点。)
树榜样、学先进,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劳动者用辛勤汗水和非凡智慧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身上承载和彰显的劳模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勇敢前进、不懈奋斗。新时代新使命更需呼唤劳模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学先进赶先进,时刻用劳动模范的高尚品格不断鞭策自己,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价值引领。
(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发扬劳动精神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并从历史发展的眼光论证学习劳模的重要性。)
知历史、强观念,要开展劳动宣传教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古人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无论是唐代诗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的尊重劳动成果,还是宋代文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描绘的小孩在桑树下学种瓜,抑或是清代《弟子规》所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倡导劳动、尊重劳动,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志。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要面向全体抓贯通,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植入心灵最深处。
(承接上一段,从怎么做的角度,结合诗词名句分析发扬劳动精神要开展宣传教育。)
强本领、重激励,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神舟、天宫、嫦娥、墨子展望星空,到北斗、天眼、高铁、5G傲立全球,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面对我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变化,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性更显突出。我们要积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让政策里的“真金白银”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广大劳动者要立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局,努力提升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勇于创新和实干实绩不断擦亮新时代劳动者的“高素质”新名片。
(延续上文形式,从怎么做角度,分析发扬劳动精神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站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历史关头,只要我们勤劳勇敢、顽强奋斗,永远保持斗志昂扬的气势、务实肯干的劲头、勇于创新的姿态,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光辉的未来。
(强调劳动对幸福的强化作用,立足当今时代特色,重申论点。)
(选自《红网官方账号》)
【赏析】文章开头通过引用提出中心论点:“我们要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不懈奋斗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然后从“劳模”“教育”“劳动者”三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三个并列的分论点之间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有力,大量的对仗、排比,增强了气势,丰富了论证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