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陶器(红陶或黑陶)。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相统一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D.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2.下表为东汉中期全国在籍人口统计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代 全国在籍人口数量(万) 南方 北方
在籍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 在籍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
元兴元年105 5330 1360 25.51 3970 74.49
延光四年125 4870 1650 33.88 3220 66.12
永和元年136 5390 1830 33.95 3560 66.05
本初元年146 4760 2010 42.23 2750 57.77
永寿三年157 5650 2230 39.47 3420 60.53
A.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B.区域间的经贸往来频繁
C.豪强地主重视南方开发 D.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3.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发布《庚申令》,明确批驳了“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的议论,强调“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坚持实行“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的主张( )
A.表明选官制度是巩固统一的重要手段 B.证明了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C.表明唯才是举是魏晋选官的唯一标准 D.适应了魏晋分裂时局对人才的需求
4.下面是新疆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贵”字孔雀纹锦(左图)、92号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右图)。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这反映出当时( )
A.文明交流利于纺织技术的创新 B.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C.政治稳定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5.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金朝以“猛安谋克”屯驻中原,筑寨居于汉族村落之间;西夏《天盛律令》在参照唐、宋律书的同时,给予牧业经济以特殊地位。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做法( )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疆域范围 B.全盘照搬了中原先进文明
C.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重在推广本民族生活方式
6.孟子认为人性即是仁、义、礼、智四性,只有人才具有四性,万物无有,而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程颢的这一思想( )
A.颠覆了儒学的伦理观念 B.利于完善儒学的哲学体系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充分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
7.据《皇明祖训》记载,明代允许朝贡并勘合的国家,前来朝贡的仪式和手续相当繁琐,贡期、贡道和船数也有明确规定。他们运来的物品,除贡品外,其余货物运到京师的,由礼部派员监督,在会同馆开市。明代此举( )
A.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 B.促使东南沿海经济崛起
C.旨在加强中外经贸往来 D.削弱了海禁政策的影响
8.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这被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危险 B.推动了民族交融并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 D.有利于西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9.鸦片战争后,洋纱及进口染料大量输入安徽,皖南的大量土纱业和染料业陷入破产,但当地织布业却选用进口上等色料,多取用东、西洋名厂最上等之双股线,故其织成之布,不但花样翻新,且能紧密均匀、耐久,诚中国改良土货之大特色也。由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进口机织布在中国滞销 D.列强经济侵略具有双重影响
10.梁启超认为:小学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他在《中国之武士道》中强调学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而使人人可为兵也”,并推崇西方学校教育“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之体魄”。由此可推知,梁启超( )
A.积极地支持民主革命 B.主张将体育教育与救亡运动相结合
C.维护“中体西用”思想 D.通过提高人民觉悟以推翻封建制度
11.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赞叹:湖北革命党人已有“如此实力,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大事不难而定也。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较之徒在粤谋发起者,事半功倍”。黄兴意在( )
A.提升同盟会的政治影响力 B.赞扬湖北革命党的斗争精神
C.强调湖北革命时势已形成 D.夺取革命运动全国性的胜利
12.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求
C.应具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性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13.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4.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在《抗战》创刊词中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可见,《抗战》的创办( )
A.适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B.旨在动员民众进行战略反攻
C.意在争取国际舆论以支持抗战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1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示:“凡有少数民族存在的地方,都要派出懂民族政策、对于仍然被歧视受痛苦的少数民族同胞怀着满腔同情心的同志,率访问团,前往访问”。周恩来要求“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中,让少数民族同胞多得一些利益。”这些指示(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为少数民族人民谋利益
C.表明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频繁 D.维护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
16.2023年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马克龙总统同期访华。中法、中法欧、中欧互动,“独立自主”“合作”成为高频词。中法、中欧在双方关系和国际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这些外交活动( )
A.消除了中国与欧洲外交矛盾 B.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
C.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 D.利于促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多地以设郡。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了,《管子·法禁》中早有焚书的主张,秦始皇及李斯把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的“诗、书、百家语”都烧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人民也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统一虽然是势所必至,然而人的见解,总是落后的,在当时的人,怕认为不合理之举,甚至认为是反常之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政治五千年》
材料二
元朝实现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元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以元军分别占领和控制的若干军事镇戍区为基础,分别设立江浙、云南、湖广等十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并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在行省之下,边疆地区设立土官制度。明朝在边疆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在消除割据、加强国家统一与边疆开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解决有效统治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元明清三朝统治650余年,是中国历史版图正式形成、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较快发展、边疆社会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为巩固统一所采取措施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共同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代封禅多以最高规格祭仪在泰山祭祀,封禅包括封和禅两个部分: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五岳之首”、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以此感谢天帝之恩,酬谢大地之赐;并向天地昭告人间太平。
秦 秦始皇与齐鲁儒生议封禅之事,最终重定礼仪,登泰山封神。自秦始皇起,封禅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汉 汉武帝曾八次封禅。光武帝从洛阳出发,至鲁地孔宅,继而至奉高,于泰山南行撩祭,至泰山极顶封天,再至梁阴禅地
唐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封禅线路自东都洛阳经荥阳、原武、卫南、濮阳、寿张、邪州、平阴、齐州、灵岩寺、泰山顿至泰山封禅,再至曲阜孔子庙祭孔,最后经邹县、亳州,真源县老君庙(道教寺庙)、洛阳、合璧宫,出于长安太庙。武则天称帝后,来到临近洛阳的嵩山进行封禅大典,并将嵩山奉为五岳之首
——摘编自魏泽华等《泰山封禅文化考古学浅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封禅”,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
●梁济(1858~1918年),清末举人,他的思想遵循着传统儒学内圣外王模式,但又深受经世致用观念影响,他主张在维护现有秩序下,通过吸收西方文化,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梁济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他创办《启蒙画报》等报刊,捐款兴办新式学堂,为民间戏剧撰写歌词,采用通俗方式启发民智;任职期间积极兴办工艺工厂,采用机器生产。辛亥革命后,梁济的思想是复杂的,虽对清廷不满,但深受忠君死节观念的影响。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梁济再次失望于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兵祸蔓延、人民苦穷的现状,于民国七年冬天的清晨在积水潭身亡,留下“世界会好吗?”的遗言,这被称为梁济之问。
——摘编自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
●梁济,一亡清之部员耳,以世受国思,情深故主,毅然投水以死,死固得其所矣。顾梁氏所以不死于清帝逊国之时,又不死于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延至今日始死,岂不太晚?意者,梁民之不速死,盖犹有希望耳自欧战告终,德皇逊位,奥匈俄等,将尽变为共和国,则二十世纪中国不容有君主之政体矣。梁氏默察伤,势穷望绝,乃不得不死欺。
——摘编自1918年《申报——自由谈》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世风沉沦与社会失范,梁济选择了有计划地殉清,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生命超越,唤醒世人觉知。他们通过以死抗争之举来体现强烈的国家意识,希望通过重新找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拯救世风人心。
——摘编自王志通《为国身死》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传统士绅梁济“舍身捐躯”的原因,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对“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作出回答。(1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上)》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政策,实际上还是一个调整的政策,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个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生产队的自主选择权,后来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获得了高层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几方面得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征购解决了,这三方面都得利了,所以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期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启示。(6分)
通榆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考查中华文明起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的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陶器,表明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多元一体,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历史传承”,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三处文化的共同之处,不是“特色”,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现象”,故排除D项。
2.A 考查汉代的人口迁徙。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汉中期南方人口增速明显加快,北方人口显著下降,这体现了北民南迁的发展趋向。由此可知,东汉中后期,南方地区得到一定的开发,故A项正确。南方人口的消长无法体现区域间的贸易发展状况,故排除B项;江南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C项;东汉中期人口总数北方仍占多数,且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故排除D项。
3.D 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批驳了‘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他提出的“唯才是举”的选才方式,适应了当时分裂时局下对人才的需求,故D项正确。曹操在位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动荡时期,并未实现统一,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证明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故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4.A 考查隋唐时期的文化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疆孔雀纹锦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唐朝时期波斯风格在中国丝织业中的体现,这表明文明交流利于丰富中国的纺织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丝织技法,不是绘画艺术,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述及的是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手工技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范畴,不属于民族文化传承,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中西审美趋于一致,故排除D项。
5.C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西夏《天盛律令》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故C项正确,排除B项。A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故排除。
6.B 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可知,程颢“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说明从仁义之性的角度认识万物,利于完善儒学的哲学体系,故B项正确。A项违背逻辑,材料体现的是程颢对儒学的完善,不是颠覆,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C项;D项概念混淆,程颢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排除。
7.A 考查明代的朝贡贸易。根据材料“前来朝贡的仪式和手续相当繁琐”“除贡品外,其余货物运到京师的,由礼部派员监督”可知,明政府要求前来朝贡国家严格按照朝贡程序,这体现了“天朝上国”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故排除B项;明政府对朝贡国家的规定侧重于政治目的,而非发展中外贸易,故排除C项;材料所述规定是海禁政策的产物,并未削弱海禁政策的影响,故排除D项。
8.D 考查清代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可知,“改土归流”后,地方官吏是中央直接委派、有固定任期的官员,这样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加强中央集权,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故D项正确。“改土归流”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割据,实际上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危险,故排除A项;“民族平等”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改土归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仅仅是加强地方的税收,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9.D 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侵略,使“皖南地区的大量土纱业和染料业陷入破产”,但是当地的织布业则是引进外国的原料得到了发展,由此可知,列强经济侵略具有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当地布业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织布业的发展,不是进口机织布在中国的滞销,故排除C项。
10.B 考查梁启超的近代体育思想。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了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与提高军事战斗力的重要性,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为了达到强民兴国的目的,这体现了梁启超试将体育锻炼与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梁启超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学校教育,没有体现他积极支持民主革命,也没有体现他想推翻封建制度,故排除A、D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而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故排除C项。
11.D 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可知,黄兴指出湖北革命党人务实运动以及武汉新军的工作很有成效,推动了革命形势蓬勃高涨,希望革命党人借鉴武昌起义胜利的经验,加速全国革命运动的胜利,故D项正确。材料彰显武昌起义的影响力,而非强调同盟会的影响力,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肯定了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但这并非是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湖北革命时势在武昌起义前夕已形成,故排除C项。
12.C 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应该起到多方面的功能”,既有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创造精神,又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起到作用,由此可知,陈独秀强调新文化运动不仅要有思想解放的作用,还要有政治救亡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陈独秀认为新文化运动应该所起的功能,而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有培养人的地方,但是并不是强调人的个性的培养,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13.C 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和目标,反映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随着中共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制定了适合国情的革命纲领,以适应革命的发展,故C项正确。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将队伍带到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才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故排除A项;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故排除D项。
14.A 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发生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重大事件,“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的参考”,说明报刊的创刊适应了全民抗战的需要,故A项正确。当时的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尚未进入战略反攻,故排除B项;该刊物要求对国际形势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并未涉及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故排除D项。
15.B 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毛泽东指示:“……派出懂民族政策、对于仍然被歧视受痛苦的少数民族同胞怀着满腔同情心的同志,率访问团,前往访问”,周恩来要求“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中,让少数民族同胞多得一些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和举措意在为各民族人民谋福利,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已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区,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间交流的频繁,故排除C项;不是这些主张维持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排除D项。
16.D 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材料反映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欧盟、法国交往过程中追求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故D项正确。这些外交活动有利于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增强外交互信,但“消除了”的说法夸大,故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17.(1)措施: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焚书坑儒,统一民众思想;解除民众武装,整合军队;北筑长城,南收两越。(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注重对边疆的治理;形成以都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治理体系。(4分,任答两点即可)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是有些政策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示例一:
论题:封禅集中体现了封建政治文化。(2分)
论述:封禅体现了皇帝独尊的政治文化。泰山在唐代之前是“五岳”之首,皇帝封禅泰山,向天下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尊严,有利于维护皇帝独尊地位。秦朝虽主要依靠法家思想治国,但受传统礼制思想影响,秦始皇也遵行封禅礼仪。后世,随着礼法合一,封禅活动礼制色彩更加明显。封禅体现出对大一统政治秩序的追求。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国家,汉武帝开疆拓土,巩固了大一统秩序,后世君主到泰山封禅,长途跋涉,也意在展现自身的统治能力,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和文化认同。封禅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政治理念。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隆重典礼,他们意在通过祭祀天地来得到统治合法性的印证。(8分)
总之,封禅活动不仅是一项典礼,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宣传活动。(2分)
示例二:
论题: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封禅体现了时代特色。(2分)
论述: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泰山封禅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唐代交通发达,都城长安和洛阳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这为封禅提供了交通条件。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思想活跃,三教并行,除儒学外,道教也颇受尊崇。因此封禅后,唐统治者还去了道教寺庙。武则天成为女皇,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也需要通过封禅活动来确立统治合法性。(8分)
总之,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封禅折射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2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9.原因:梁济出身封建地主家庭,长期受程朱理学熏陶,其忠君死节理念,是其殉清的主要原因;梁济也企图通过自己的“舍身捐躯”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家国意识,来挽救世道;近代以来,中国的一系列近代化运动的失败使其感到失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文化,传统士绅所信守的价值观逐步衰落,成为压垮梁济的最后一根稻草。(6分,言之有理即可)
回答:“梁济之问——世界会好吗?”实质上是梁济所代表的守旧势力找不到中国出路,认不清中国发展趋势的无奈叹息。1924~1927年,国共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革命继续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抗战完全胜利,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6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2分)
20.(1)特点:各种力量相结合;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改革开放本身发展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党和政府采取了灵活的策略。(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4分)启示: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创造和注重实践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坚持保障和增加农民权益等。(2分,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