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4)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夹角的关系。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教学分析过去的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这节课没公式,不重要。所以我想通过这节课教育学生方法的学习在物理里面和公式等知识一样重要。更要教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使用这些方法。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面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学过程(一)实验激趣引入概念实验演示并介绍:木板上钉3枚钉子,纱线下端悬挂勾码,上端分叉。单独一根纱线挂在中间钉子可以挂住勾码;两股纱线挂两边的钉子也可以悬挂勾码。然后木板背向学生,底下露出勾码。问题一:此时勾码是一股纱线悬挂,还是两股纱线悬挂?学生:有的猜一股纱线悬挂,有的猜两股纱线悬挂。问题二:为什么此时你们不能凭借以后的知识去判断,而只能猜想?引导学生总结:因为此时两股纱线悬挂和一股纱线悬挂是等效的。问题三: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等效的例子?学生举例。课件出示图1。(⑶图1)问题四:从力的作用效果看,以上情形说明了什么?以拉弹簧为例,引出概念: 由于力F产生的效果与力F1、F2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用力F等效代替F1、F2的共同作用。力F就叫做力F1和F2的合力。力F1和F2就叫做力F的分力。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课件演示图2,复习初中学过的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看出:合力不但与分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分力的方向有关。(图2)问题五:如果两个力的方向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是否还可以用代数和来表示合力,如果不可以,那么合力和分力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学生回答完后多媒体展示图3 (F1F2F1F2⑴FF⑵图3)。归纳强调:力F与力F1、F2等效,所以力F1、F2 的合力大小、方向均与力F相同,用等效代替的方法找出了力F1、F2 的合力。分析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力是矢量还是标量?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个过程?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钩码。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首先肯定方案的可行性:使勾码的运动状态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确定了分力和合力。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学生: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F1F2F)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记录数据时木板应如何放置?学生:竖直放置。(三)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分组实验确定任意角度的两个分力及其合力,注意事项见大屏幕课件。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投影仪展示部分同学的实验结果,再让同学观察自己的图象,思考这个四边形象什么图形?给出结论:大量精确的实验表明,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设计:(一)合力、分力类比电阻理解课本两小孩提水(分力)与一个大人提水(合力)得出概念和分力与合力的关系。(二)力的合成1、定义:2、二力的合成(1)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同向与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