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复习《议论文升格一句话叙例》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作文复习《议论文升格一句话叙例》学案

资源简介

《议论文的升格之一句话叙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明确什么是一句话叙例。
2 清楚一句话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以及一句话叙例的好处。
3 通过分析与实践,了解一句话叙例的要求,掌握一句话叙例的方法。
二、学习内容
(一)回顾微课内容,明确概念
一句话叙例就是在议论文中用最精简的句子概括能够支撑观点的人物事例。
一句话叙例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观看微课后,请做笔记
(三)一句话叙例的作用
1.能用最简洁的方式叙例,帮助自己厘清写作重点。
2.能让阅卷老师一眼明确考生是否把握写作重点。
3.多个一句话叙例可以构成排例,增强说理力度。
(四)一句话叙例的方法
请做笔记
1.
2.
三 实践演练
(一)多材同题
请以《无视杂音 坚定前行》为作文题目,根据以下人物素材,写出一句话叙例。
1.帝王作家二月河
1982年10月,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河南红学会理事的二月河,赴沪参加红学研讨会。有学者叹惜:康熙在位61年,诗文、音乐,样样精通,治国有功,却没有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二月河像在部队点名喊立正一样,"腾"地站了起来:"我来写!”
面对这位37岁的文坛无名小卒,众作家学者一笑置之:他行吗
从那时起,二月河开始了他创作上的艰难沙漠之行,白天他带着无人照看的女儿上班。他不愿使自己原本年年获奖的分内工作干砸,所以拼命地干好本职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用29个平方米的斗室里,铺上满地报纸,蹲在上面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整理资料时,为了不使手臂沾稿纸,两臂上缠满了一圈干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的反复考证,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小说中寻幽发微,钩言稽沉,感觉体味风土人情、官场世态和时代风貌,二月河已是成竹在胸,他开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创作,冬寒夏暑,锲而不舍,每日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
提及二月河的创作艰辛,了解他的人都说,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二月河的"烟炙腕",每当深夜困盹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烟烧伤痕。他说写作不但是一种资源消耗、体力消耗,而且是极大的感情消耗。为了康熙立书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为自己作了一番生动的描述,称自己创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劳的精神旅行,面对外面世界五彩缤纷的诸多诱惑,自己要求自己,穿过沙漠,前边就是一片等着自己的绿洲。
二月河走进了绿洲,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对清史的谙熟,150万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举成名。这部鸿篇巨著,以史实为依托,囊括了康照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顺治皇帝因爱妃病逝出家为僧,8岁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宝座,康照完成了擒鳌拜,夺回大权:撒三藩,与吴三桂斗智斗勇:收复台湾,实现统一: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等,书中真实再现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场面。《康熙大帝》横空出世,二月河也被誉为帝王作家。
2.种橙子的褚时健
2002年,74岁的褚时健因患严重的糖尿病得以保外就医。
褚时健考虑过好几个行业,最后还是决定种橙。一个原因是农业褚时健一直有接触,熟悉行业,橙子在水果里味道营养都好,但并没有太普及。另外,褚时健认为如果种出一个好的品种来,对市场来说是件好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褚时健这几十年,特大型企业经历过,中小型企业经历过,级别越高责任和压力就越大,褚时健说:“别人看我快乐的时候其实我并不快乐。所以还是做做私人企业算了,自己经营点小生意,有问题自己负责,心里头不慌,挺好。大家都劝我莫做了,70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在家和老伴儿种种花养养鸟,安度晚年,别人都这么过,你咋个不行?唉,我还确实不行,真想要我多活几年,让我苦一苦可能效果更好。人哪,没有希望就没有人生乐趣。”
他开始在玉溪新平县种植冰糖橙。满头银发的褚时健开始二次创业。
那时褚时健身无分文,是新加坡华人华侨资助了他。褚时健对改革开放“把脉”精准:特色农业、互联网是未来趋势,他与妻子下决心承包荒山开始种冰糖橙。
种上橙树后,褚时健不停地改进种植方法,为了保证个个橙子甜,他严格规范到多少平方米栽一棵树,一亩山地种多少树合适,每棵树上挂多少果,干旱时期如何浇水等。而这些需要褚时健和技术人员挨家挨户跟果农沟通,手把手教技术,还要跟他们解释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
收获后,有专业的评测机器来给橙子评级,来定果农的收入。新平的农民原本多是贫困户,后来跟着褚时健种果子的都脱贫了,一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左右。
褚时健84岁时,“褚橙”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开始在中国各地销售。
如今,褚时健与“褚橙”的故事已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的代表案例,这也是褚时健在改革开放中创造的第二个奇迹。
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月河:
褚时健:
愚公:
(二) 一材多用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代表诗句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
理解: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请根据上面素材,以《规划适合自己的人生》《艰苦生活中的趣味》《追求美好 收获美好人生》为作文题目写出一句话叙例。
《规划适合自己的人生》
《艰苦生活中的趣味》
《追求美好 收获美好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