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 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版考点 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

资源简介

《西学东渐》复习课例
中山市濠头中学 白宝福
一、复习的整体规划
本课例是一节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如何把握复习课的广度和深度,是高三历史教师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西学东渐》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涉及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认真分析、研究相关试题内容和考查方向可以发现,就考查频率和内容而言,相关历史人物和史实是重点,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代表作及思想主张、维新思想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变化、李鸿章及洋务派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基础内容的识记。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高三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和掌握的历史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创设情境、选用典型材料和历史细节,以高考试题为纽带,把考查重点放在课程内容的纵横联系上,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同时,强化多元史观的教学理念。以此思路制定复习策略:
(1)通过创设情景,对话历史,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体会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历史资料和细节,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3)以高考试题为纽带进行纵横联系和贯通,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就“西学东渐”这一课,纵向联系即以时间为维度,厘清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历程,突出现代化史观;横向联系则注重中西对比,突出全球史观,考查学生的历史认识。
附表:以“西学东渐”这一内容构建高中历史各模块的知识体系
文化模块 政治模块 经济模块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主权破坏,国门被洞开、民族面临危机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体用之争(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 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出现
维新思潮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戊戌变法、清政府统治腐朽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复习重难点确立依据及其解读
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岳麓版教科书以“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三个子目,呈现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结合高三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与素养以及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研究这三个子目,解读这一考点的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的表现,侧重解读开眼看世界的影响,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涵,以帮助学生深化“开眼看世界”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容、目的,重点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这一思想的影响。
(3)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侧重讲解戊戌变法运动,帮助学生理解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所起的启蒙作用。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程导入
改编高考试题(2012全国):“冲击—反应”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模式之一。下图是根据这一模式图示的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问题:结合图示,概括近代中国发生的剧烈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表现?以此把握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宏观认识 (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
环节二、课程教学
1、第一幕:惊世开眼(“开眼看世界”)
人物:林则徐、魏源
时间:鸦片战争前后
幕起: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西方岛国的坚船利炮打得一败涂地,颜面尽失,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率先惊醒,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历史对话一:
问题探究一:
结合以上材料,林则徐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向西方学习的?他的主张得到时人的响应了吗?
补充材料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中华书局,1965年版)
补充材料2:师夷是对夷夏之防传统观念的突破。……这种陈腐观念在鸦片战争时期仍相当牢固。道光帝将林则徐筹计“船炮”二事的奏折批为“无理!可恶!”“一派胡言”,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摘自郑剑顺《晚清史研究》(岳麓出版社,2004年版)
意图:通过材料旨在提高学生对“开眼看世界”的理解。材料1旨在说明作为“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对世界的认识仍有不足,中国对世界的了解仍处于初始阶段;材料2旨在说明“向西方学习”思想有限,遭到了保守派的阻挠,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和实施。
过渡:“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是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陈旭麓语)林则徐首先提出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去新疆的途中,把一些外国资料交给了魏源,魏源据此编撰出《海国图志》。
展示材料1: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展示材料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问题探究二:
材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这一思想的内含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新思想的内含。通过教师的讲述,认识魏源在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
补充细节: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据统计,这本书在国内共印刷了千册左右。……1851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陆续出版了21种不同版本的选本,……形成了日本的《海国图志》时代。
——摘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过渡:由于时代局限,林则徐和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想法并未得到很好的实践,但他们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对思想解放具有启迪作用。把他们师夷长技的想法付诸实践的,是20多年后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2、第二幕:竭蹶趋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奕?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幕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的耻辱创伤太深,又有太平天国、捻军的打击,清政府内部以自强为口号,发起了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历史对话二:
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问题探究三:
展示材料1:“中学”是熟识的东西,或指为“伦理名教”,或指为“四书五经”……推而及于中国旧有的文化皆属之。
——陈旭麓
展示材料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什么?
播放视频:
李鸿章提到的破屋子、裱糊匠分别指什么?
补充(2013广东高考题)
材料: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让中国走上自强之路,但这种模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一种交融的特定形式。但相对于顽固派而言,洋务派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意图:通过视频中李鸿章对自己筹办洋务的叙述,体会洋务派的艰辛和困扰,加深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一主体思想的认识。
过渡:人们在反思洋务运动的失败,有人指出洋务派“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继洋务运动寻求强国之路的探索失败后,中国又该何去何从?
3、第三幕:启蒙之光(维新变法思想)
人物:郑观应、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时间:19世纪70—90年代
幕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维新思想应运而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维新变法思潮进一步发展。
问题探究四:
材料1:“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材料2:“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2012浙江高考
问题:材料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把孔子装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用意何在呢?怎样评价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
过渡:康有为之所以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维新派的势力还不够强大,借助传统文化之力,可以减少变革的阻力。同时,康有为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不敢和封建君主专制彻底决裂,所以有人说他是跪着造反的。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这种做法和西欧的文艺复兴相似。
问题探究五:
展示材料1: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展示材料2:“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展示材料3: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严复《天演论》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严复的思想。
深化认识:
与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的主张相比,在向西方学习方面,维新思想又有什么新发展?(制度阶段)
历史对话三:
意图:通过这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使学生对维新变法促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制度阶段和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都有一定的理解,同时感受新思想面世的困难。
问题探究六:
材料1: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
——陈旭麓
材料2:中国尽管没有出现一个象法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
——余秋雨
材料3:经过戊戌变法,这两个传统权威(皇帝的权威和孔子的权威),却发生了动摇。皇帝被囚在瀛台,自身难保,权威扫地。孔子又被康有为改造了一个托古改制的圣人。这两大权威的动摇,对封建传统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戊戌变法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
——摘自苑书义《近代中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问题:阅读上述学者评价维新思潮的材料,思考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环节三:中西近代化历程比较(填表),并概括中西近代化的特点。
特点 中国近代化 西方近代化
器物(技术) “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欧美国家陆续工业化)
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如何认识中西近代化历程?(多元史观)
材料: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概论》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意图:中西近代化历程的对比,可以清楚的感知: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相对比较顺畅,付出代价相对较小,而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却曲折困难,并付出了昂贵代价。而福泽谕吉的此番论述也有一定道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原因。补充此材料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