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国之重器,闪耀中华(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国之重器,闪耀中华(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国之重器,闪耀中华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请以“文化自信科技发展”为话题,在“2022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以中国青年学生代表的身份发言,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
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深邃星空,斗转星移。昔有指南之针,今有北斗导航,这是中国智慧遥隔时空的接力。从2019年“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到2020年“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再到今年7月31日建成开通,北斗系统“瓜熟蒂落”。
材料二: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天问”一词取自屈原的长诗《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以此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材料三:
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别名“鲲龙”,是一艘会“飞”的船,亦是一架会“游泳”的飞机,这正体现了“鲲龙”“鲲鹏展翅,蛟龙入海”的寓意。鲲化巨鹏上九霄,飞龙在天护苍生。“鲲龙”可满足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查等多种任务需要。
命名是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浪漫,让这些看似高冷的国之重器,一下子变得亲切而又熟悉。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大国重器与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有何想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班会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一个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刘永坦和钱七虎,国之重器的两位“大工匠”,一同成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大会现场全体起立对两位最高奖获得者鼓掌、致敬;最高奖获得者在主席台就座并为其他奖项获得者颁奖。而在获奖之前,民众对刘永坦和钱七虎两人几乎一无所知。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金怡濂、程开甲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心血智慧。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代表中国青年在“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上发言,深感荣幸。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
“嫦娥”登月,“祝融”探火,“蛟龙”下海,“东方”试射,科技让大国重器演绎“中国式浪漫”,科技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宏大发问,到李白“嫦娥孤栖与谁邻”的神往与迷惑;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建立我们自己的国际空间站……这些想必各国友人也都清楚,中国航天人探索人类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止。
文明的演进,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样,探索与创新的动力才能充足。过去的两年,极不平凡。疫情来袭,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化危机,应变局,是给世界出的一道难题。此时,中国人民依然没有被疫情击倒,而是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以强大的科技力量,带动经济发展,在栉风沐雨中书写华章,让国运振兴。“一村一品”直播带货助力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大山,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产业模式和就业机会;课堂搬到“云端”,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质量;“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五菱在全国汽车生产企业中第一个转产口罩生产,弥补物资缺口,彰显了民族品牌的使命与担当。因为自信,我们不断进取;科技进步,将人类的文明又向前推进一步。
科技兴则民族兴,文化亮则时代亮。当今社会,物质发达,文化繁荣,“文化+科技”让时代变得更加精彩,让文化更加自信。打开电视,在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下,各种文化节目闪耀荧屏,绽放出文化的光芒,展示出民族的自信。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便以科技为支撑,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让典籍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还有《唐宫夜宴》运用的5G+AR的技术,还有“云游敦煌”中的小程序,背后都反映着强大的科技支撑。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是“中国式浪漫”的保证,是中国道路的基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当前我国已转向新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才能让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加稳健,才能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试想,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的目标怎能即期完成?教育的不均衡性怎能发生显著改变?疫情物资短缺问题怎能解决?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呼唤,是青年使命。
泱泱大国有自信,科技助力展文明。我们国家愿意与各国人民一起分享我们的文明,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用文明和科技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一直坚信:美美与共才是世界发展的王道。当然,作为中国的时代青年,我们也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学好本领,绽放生命精彩。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中国式浪漫”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注意抓重点句,如第一段的第一句“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以及最后一段“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要求部分,则明确了写作话题是“文化自信科技创新”,考生要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写作,如古老文化为科技创新奠基,科技创新助力文化自信。写作身份是中国青年学生;发言对象是与会的各国青年友人;写作场景是“2021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发言要面向与会的世界青年,因此要有高度,不仅要展示中国青年的自信,更要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中国科技的力量。
写作时,可以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突出其在文化文明发展,国家历史进程等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表达青年在文化传播方面应该担负的责任。考生须围绕“文化自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立意:
1. 古人的浪漫在于妙想,科学家的浪漫在于开创。
2.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浪漫”。
3.“中国式浪漫”源自科研人员的攀登。
2.例文:
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家国情怀——即使流浪天涯,也忘不了我们热恋的那方土地、我们的根扎下的那一方热土。家国情怀,引导着无数成功者追逐梦的远方。古人有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周恩来总理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感叹“与故乡间的那根风筝线不曾断过”……小到家,大至国,从家族姓氏到华夏祖先,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拥有家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那一线的牵系,不让我们丢了本、忘了根。
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发展毅然出国留学,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即使回到祖国的怀抱,义无反顾赴国搞科研,放弃功名利禄,专心致志研发导弹卫星,他的伟大归功于他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以及在他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的热流!
远大志向——漫漫人生路的引路灯、坎坷前进时不懈的动力。“志当存高远”,树立坚定的目标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列夫·托尔斯泰曾写道:“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追求成功的动力,也就与成功擦肩而过,泯为众人矣。如果没有了远大志向,杰出学者不再杰出,伟大科学家也就无迹可寻了——放眼望去都是放羊娃,再活一辈子也还是放羊娃的放羊娃!远大志向决定你我的人生,它是奋斗者身上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正是怀有远大志向,稳扎稳打,创造出中国建筑史的辉煌。他曾立志保护古代建筑,并实现古今建筑相融合。他曾力争保留北京古代建筑群,他写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的远大志向,是为世界文明的伟大结晶做贡献。
因此,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应该抱有远大志向,心怀天下,热爱家国,探寻人生的意义。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无限的动力,同时见证一个人的伟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那些为国家强盛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一样,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
一个拥有远大志向、家国情怀的人,对于茫茫沧海,他轻于鸿毛;但对于个人与国家,却重于泰山。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可以使用关键词句法确定立意角度。比如:
由“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提炼出爱国、奉献、担当;由“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提炼出爱国是一种信念;由“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提炼出梦想、不忘初心等;由“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提炼出榜样的力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高尚的精神伟大的人格需要传承。
本题的材料中列举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可以说他们是国家的脊梁,因为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一生奉献,将自身的力量融入到国家富强之中;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铸就大国重器。这些科学家坚持初心,追逐梦想,拥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的话,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行文思路:先确立怀揣理想,努力奋斗的观点,接着论述科学家们心怀理想,奋斗终生,理想从未改变。然后反思自己,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是否能为理想勇敢地去奋斗。最后再次明确中心观点:怀揣理想,努力奋斗。
立意:
1.不忘初心,追逐梦想。
2.我的梦就是中国梦。
3.有梦想人生才有价值。
4.有高远志向,拥家国情怀。
3.例文:
重器承浪漫, 薪火永相传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精神的传承,让高冷的大国重器,仅因一个名字,就变得亲切又自然。我要说:以重器承载民族浪漫,民族之火能永续相传。
忆古人,望瑰丽自然,力不能及而发出一声声疑问与叹息。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曾这样仰望星空向天发问。五千年来,望向天空的不只是屈原,还有我们无数对这世界心怀遐思的祖先,甚至还有如刘邦、贾谊一样的君王和臣子,他们望向天空看到了北斗,看到了荧惑,看到了太白。他们不知道天地为何是这样,他们穷尽想象要为这天地异象寻求一个合理的答案。于是神仙下凡了,蛟龙出世了,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天圆地方、天人感应便在他们的想象中诞生了。同学们,这是我们祖先的想象,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追问。
看今朝,揭自然之秘,大国重器承载浪漫情怀。
“天问一号”载着屈原的疑问升空,“北斗”系统接续古人指路之梦,“鲲龙”实现古人潜游腾飞的幻想,“天眼”望太空,“海眼”探海水,……如今无数的大国重器已经接续了古人的浪漫情思,展现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精神。同学们,当冰冷的机器载着温暖的情怀,大国重器便承载了今人和古人的希望,成了连接古今的枢纽,成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同期盼。浪漫的命名,让古人的情思越过时间长河展现在我们面前。
展未来,重器新出,浪漫不断,冰冷的铁与柔和的情,为民族发展护航。
重器出,彰国力强盛;名浪漫,展精神永续。“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毛泽东的话对民族发展同样适用。空有体魄而无精神,便会像苏联一样大厦一夜崩塌;有精神而不重体魄,便会像宋朝一样在激愤的呐喊中走向灭亡。重器抵御外敌,而精神传承防止自我互解。强大的重器与浪漫的命名,彰显中华民族体魄与精神的同步发展。如今,蛟龙已入海,未来或有“苍龙”升空;如今,“嫦娥”已奔月,未来或有“桂宫”于月球定居……同学们,带着先人情丝,奋力向前发展,体魄会愈加强盛,精神会永续流传。
如今,国之重器,承续先人的情思,报今人以实用;未来,国之重器,亦将承载今人的情思,报后人以实用。
同学们,科技恒发展,精神永流传。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此类作文在审题时要审材料和审要求。
一、审材料
1. 材料解读: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有三则。
第一则材料中心内容为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昔有指南之针,今有北斗导航网络,这是中国智慧遥隔时空的接力。“北斗”导航网络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并不遗余力地把其关于未来的美好理想落到了实处。
第二则材料讲述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天问”一词取自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天问一号”继承了中华民族对真理对世界追求的执着和坚韧,并把它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三则材料讲述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AG600别名“鲲龙”,体现了“鲲龙”“鲲鹏展翅,蛟龙人海”的寓意。“鲲龙”则让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望和济世思想变成了现实。
二、审要求:
1、引导语:
“命名是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浪漫,让这些看似高冷的国之重器,一下子变得亲切而又熟悉”。
此处的“国之重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科技实力,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中华民族的浪漫”,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关于世界关于未来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是对理想和愿望的执着和坚韧的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由来已久的智慧;而不是浅层的诗意浪漫、有文化。
2、审情境限制和驱动任务
文体指令:演讲稿。注意格式和交流意识。
角色指令:高三学生。注意身份特点。
情境指令:班会
交际指令:在同班同学面前,就“你对大国重器与中华民的浪漫情怀有何想法”,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在演讲稿里,你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大国重器与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写作过程中对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有明确的判断和引导。
【立意】1、我们眼中有远方,心中有情怀
2、浪漫与重器,彰显精神与实力
3、秉民族浪漫,共重器前行
【素材】1、北斗错落长庚明,浪漫之中,彰显奋斗。
昔有指南之针,今有北斗导航。历时两年时间,北斗研发团队人员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终将祖国的北斗悬挂在星河中,让北斗同真正的北斗星般,照耀着深邃星空。古人对北斗星有着无限的遐思,而今人汲取着古人的智慧,脚踏实地。脚下是星辰大海,头顶是夺目苍穹,科技工作者用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字命名导航,一方是其对卫星浪漫的盼想,而另一方,则是彰是了奋斗的精神。想必,北斗之星一定会在空中给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结和对奋斗意蕴的深层领悟。
2、遂古佳道向天问,浪漫之中,洋溢追求。
同学们,屈原在他的长诗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天问”便取自于此。中华民族是感情的,他们将“天问”应用于火星探测器上;背后,则是对宇宙奥秘的渴求与执着。肩负着祖国人民的期望,携带着科研人员的成果,“天问”奔赴目的地,能否解锁时空的密码?能否寻找到外星生物?中国人把疑问托付给“天问”。浪漫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批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中华民族特质——追求真理。
3、鲲龙九霄护苍生,浪漫之中,崭露力量。
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军事领域在水陆两栖方面的又一次突破。“鲲鹏展翅,蛟龙入海”,中华民族又一次创造性地将浪漫情怀发挥极致,将美好的富意寄托给水陆两栖飞机,希望国之重器汲取力量,保卫祖国,造福于民。中华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背后,是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4.例文:
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
科技奖励大会,一年一度的盛典。两位最高奖获得者坐上主席台,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为其他获奖者颁奖,这是一个国家对优秀科研人员的最高礼赞。
面壁数十年,国之重器的两位“大工匠”刘永坦、钱七虎,一个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一个潜心铸造了“地下钢铁长城”。两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共同获得2018年度我国科技界最高奖励。
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是基石,也是标杆。
在本次科技奖励大会的获奖者中,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新民将数学作为一生志业,30年如一日,做出了国际同行高度评价的结果;中南大学一支研究团队为解决高铁的空气动力和碰撞安全问题,20多年奋战在高寒高原环境,为铁路六次大提速作出重要贡献……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是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从这些获奖者身上,人们感受到科研人员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的精神。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大年、南仁东,从袁隆平、孙家栋等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到千千万万坚守各自岗位的普通科研人员,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科技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板凳可以冷,科技报国的心一定火热!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历史性交汇,我们既面临赶超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可能拉大的严峻挑战。基础研究依然存在短板,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等,我国科技领域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让愿意创新、有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投入政策和经费管理制度,扩大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选择、资金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自主权,把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火热的心可以“焐热”冷板凳的时代。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的排头兵,必将写下奋斗者的辉煌答卷。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分析这则材料,第一段首先介绍刘永坦和钱七虎的贡献以及获奖情况,关键句是“而在获奖之前,民众对刘永坦和钱七虎两人几乎一无所知”,说明这些“大工匠”为了国家在默默奉献。第二段由点到面,从刘永坦和钱七虎说开去,列举了很多向他们一样的优秀“大工匠”或科学家,关键句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心血智慧”。由此不难看出,本文要求考生写作的主题是歌颂这些为了国家付出心血、默默奉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立意:
1、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崇高信念,默默奉献
3、科研探索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引领,才能使之真正为人类造福
参考结构:
总论点,是什么让这些科学前辈作出了卓越贡献呢,在我看来,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又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才能成为大国工匠、国之重器。分论点一,正因爱国与默默奉献共同绽放,方成就于敏之碧血丹心报国家,烟雨平生玉如;成分论点二,正因为爱国与默默奉献共绽放,方成就屠呦呦之青丝化成白发,依旧铁马冰河;分论点三,正因为爱国与默默奉献共绽放,方成时代之科学巨匠,放眼国外,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回首国内,钱七虎、钱学森。结论,国之重器,民族之中流砥柱,科学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作为青年学生,让我们学习科学前辈的优秀品格,共同为祖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素材:
1、刘永坦说,这一奖励是无上的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一定要让愿意创新、有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
2、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3、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著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干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