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2熔化与凝固第1课时 熔化与熔点知识点1 熔化1.熔化现象现象 状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 冰雪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夏天,没有吃完的冰棍拿出冰柜后化了 冰棍由固态变成了液态2.实验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装置实验方法 为了使冰和石蜡均匀缓慢受热,可以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为了能准确地测量冰和石蜡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置于冰和石蜡中间实验过程 加热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记录温度计测得的冰和石蜡的温度值,画出它们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发现:冰在熔化前,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当冰的温度达到0 ℃时,开始熔化。从开始熔化到熔化完毕,整个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冰熔化成水后,继续加热,温度不断上升。石蜡的熔化过程与冰的不同,随着不断吸热,石蜡的温度逐渐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黏,最后熔化为液体结论 冰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石蜡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知识点2 熔点1.熔化与熔点像冰化为水那样,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物理学中将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当温度升高到冰的熔点且继续吸热时,冰便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熔化与溶化不同。熔化表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而溶化是表示某些物质溶化在液体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2.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内部的分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如冰、海波、石英、水晶、食盐、萘以及金属都是晶体。这些晶体都具有固定的熔点。要说明的是,晶体的熔点也会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2)非晶体内部分子的排列无规律,如松香、玻璃、石蜡、沥青都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它们不是在固定温度下熔化为液体,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3)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晶体 非晶体相同点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不同点 熔化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条件:持续吸热(4)熔化需要吸热事实表明,不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都需要吸收热量。注意 晶体熔化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熔化开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结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5)晶体熔化图像的物理意义三步法认识熔化图像第一步,弄清图像的两个坐标。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t(单位是min),纵坐标表示温度t(单位是 ℃),图线表示的是该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第二步,分析图像中的点。①图像的起点A,表示开始计时时晶体的温度,此时晶体的温度为30 ℃;②图像上某一时刻对应的点可以反映出此时的温度,如B点表示第10 min时,温度为60 ℃;③图像上的“拐”点,两种情况的交界点,第一个拐点B表示晶体开始熔化,第二个拐点C表示熔化结束。第三步,分析图像中的线。图线ABCD表示的是整个实验过程,其中AB段物质为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点物质仍为固态(刚达到熔点,还未开始熔化);BC段物质为固液共存状态,吸热熔化,温度不变,C点物质为液态(熔化过程结束,固体已经全部熔化成液体);CD段物质为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第2课时 凝固及其应用知识点1 凝固及凝固点1.凝固现象现象 状态变化冬天,晾在屋外的衣服结冰 水由液态变化成了固态将加热熔化后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冷却后可做出各种各样的固态玩具 石蜡由液态变成了固态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铁块 铁由液态变成了固态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在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 ℃,在温度达到冰的熔点时,冰、水可共存。在温度高于冰的熔点时,冰变成水,在温度低于冰的熔点时,水就变成冰,水变成冰就是凝固现象。3.凝固点晶体形成时有固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没有凝固点。例如: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萘的熔点是80 ℃,那么萘的凝固点也是80 ℃。4.凝固放热液体在凝固成晶体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知识点2 晶体与非晶体熔化与凝固的比较晶体 非晶体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变化规律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也在变化状态变化特征 熔化、凝固过程中固态与液态共存 熔化、凝固过程中固液变化不清晰(熔化时有一个变软过程)熔化 图像凝固 图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