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学案思维导图重难点详解1.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按照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点的半圆为经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为纬线,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20°W与160°E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分界线。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地球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由春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轨迹如下图所示:2.地球的面貌(1)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对应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类型 海拔 地面起伏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较山地小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小,宽广平坦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2.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体部位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低洼的部位陡崖:等高线重叠处(3)七大洲、四大洋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全球六大板块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巩固练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发布的科普短视频栏目—《从天宫看太空》中,中国人从自己的空间站欣赏星空和地球。据此,完成1~2题。1.从空间站能看到地球( )A.实际的大小 B.海陆分布的全貌C.是旋转的球体 D.交织成网的经纬线2.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第二课。此时( )A.阳光直射点在赤道附近B.北京正值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C.我国北方地区进入秋收时节D.我国南方地区的河流逐渐解冻下图为南、北半球俯视图,读图完成3~5题。3.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是( )A.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B.非洲、亚洲、大洋洲C.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4.甲岛屿说:“地球上的大陆只有6块,但是岛屿却有数万个,我可是那个面积最大的岛屿哦。”这个甲岛屿是( )A.加里曼丹岛 B.马达加斯加岛C.格陵兰岛 D.苏门答腊岛5.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B.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C.陆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D.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爨(Cuàn)底下村坐落于北京西郊,素有“北京最美乡村”之称。下图为“爨底下村所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村落照片。据图文资料,完成6~8题。6.由点C攀爬至溶洞,攀登的垂直高差大约为( )A.60米 B.70米 C.100米 D.130米7.由图可知,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A.山谷 B.山脊 C.山地 D.山区8.放眼望去,爨底下村呈现为独特的元宝形。推测照片拍摄地位于图中的( )A.点A B.点B C.点C D.点D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据此,完成9~10题。9.根据沈括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B.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C.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D.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10.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人类不断填海造陆等活动C.地球的公转运动 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阿尔卑斯山脉——滑雪者的终极梦想”,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座欧洲雪山。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不可分,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12.通过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你认为地中海的面积会( )A.变大 B.缩小 C.不变 D.不知道13.读图,完成下列小题。图1 图2(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2)图1中①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半球,②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半球。(3)图2中A、B、C、D四地位于高纬度地带的是____。(4)A、C两地中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地;A地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A、B两地中无阳光直射的是____地。(5)兰兰居住的地方全年昼夜平分,那么兰兰可能居住在图2中的____地。14.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考察了我国东部某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为____________,主要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2)徒步路线CD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和CD段相比,EF段攀登更辛苦费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①、②、③三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____山峰。研学队员行至G地时,准备搭帐篷露营,分析地点选择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4)与乙地相比,甲地更利于聚落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地拟发展水果种植,促进乡村振兴,适宜种植的亚热带水果是____________(写一种)。答案1.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空间站能看到地球是旋转的球体,不能看到地球实际的大小、不能看到海陆分布的全貌、经纬线实际不存在不能看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答案:A解析:3月23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北半球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此时我国是春季。我国南方地区的河流无结冰期;北京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全球分为七大洲,按其面积大小依次划分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是亚洲、欧洲、北美洲,D正确。故选D。4.答案:C解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地处于北美洲与欧洲的交界处,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部与加拿大隔海峡相望,北部濒临北冰洋,南部濒临大西洋,C正确。故选C。5.答案:D解析: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A错误;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主,B错误;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C错误;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D正确。故选D。6.答案:C解析: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图中等高距是20米,C点海拔大致是630—650米之间,溶洞的海拔大致是730—750米之间,由点C攀爬至溶洞,攀登的垂直高差大致位于80—120米之间,根据题意,大约为100米。故选C。7.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且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形类型最可能是山地。结合题意,故选C。8.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拍出爨底下村呈现为独特的元宝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图中各点中,最好拍摄村庄的位置是D点,地势高、视线好,能观察到村庄全貌。结合题意,故选D。9.答案:B解析:由题目可知,沈括记载的太行山发现了螺蚌壳及石子,说明了太行山是由古老的海洋演变而来的,由海洋变成陆地;和火山活动没有关系。故选B。10.答案:D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故选D。11.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是由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12.答案:B解析:读图可得,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其面积逐渐缩小。故选B。13.答案:(1)赤道;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东;南(3)B(4)C;热;B(5)D解析:(1)赤道的纬度是0°,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2)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①经度为140°E,位于东半球;②纬度为20°S,位于南半球。(3)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D的纬度为0°,A、C的纬度为20°N,B的纬度大于60°N,位于高纬度的是B。(4)太阳东升西落,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A的经度为40°W,C的经度为0°,A、C两地中先看到日出的是C地。A位于20°N,位于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B纬度高于60°N,A、B两地中无阳光直射的是B。(5)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D位于赤道上。兰兰居住的地方全年昼夜平分,那么兰兰可能居住在图2中的D地。14.答案:(1)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2)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3)①;不正确,G地为陡崖,坡度陡,易发生落石等(4)甲地地处平原,地势平坦;甲地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5)柑橘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最高处海拔为580米,海拔在500米以上,同时地形较为崎岖为山地。读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同时读图可知,该地位于25°N附近,地处亚热带地区,因此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读图可知,线路CD所处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两侧高,为山谷。读图可知,EF段相较于CD段,等高线更为密集,坡度更陡,因此和CD段相比,EF段攀登更辛苦费力。(3)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为50米,据此推算②地和③地的海拔介于500—550米之间,而已知①地的海拔为580米,因此①、②、③三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①地。从图中可知,G地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直线并且呈锯齿状,属于陡崖,陡崖处坡度陡,容易落石等,不适合搭建帐篷。(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地处山坡,而甲地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同时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因此甲地比乙地更容易形成聚落。(5)图示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同时地处山区,适合种植柑橘等亚热带水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