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2.1学习伴成长 课时 1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背景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敬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表现,知道终生学习的原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初步具有阅读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能力等;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 3.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合,知道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的发展积蓄力量,要珍惜当下,把握好学习机会。学习 重难点 重点: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刻体会“学习点亮生命”。 难点:对学习的认识。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再去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所需条件 教师:精研教材,制作课件。搜集各种资料。 学生:自主预习新课。板书设计 (学习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终生学习的原因) (打开学习之窗) (学习伴成长) (拥有更充实的生活为幸福生活奠基) (学习点亮生命)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辅助环节 导入新课: 1、看图思考:从幼儿到中小学生到成年人到老年人,他们都在做什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师导入:那么进入中学后,我们怎样认识学习,学习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第一框《学习伴我成长》。 示标示导: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主学习教材P2-8页内容,边读边划。 【评价标准】七分钟后,逻辑清晰,声音洪亮的回答出自学指导中的第1、3题。 1、如何正确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指向目标1) 2、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指向目标2) 3、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指向目标3) (三)班内质疑 任务一:打开学习之窗 1、探究活动:教材第14页,运用你的经验, (1)你认得这两个字吗?在你看来,1-7各表示什么意思? (2)我们共同认可的解释是什么? 2、那么,你觉得什么是学习呢?(学生回答后) 3、教材12页探究与分享:(1)他们是在学习吗?为什么?(2)小组活动:你经历的学习有哪些?和同学一起讨论,看谁想得最多。 (3)通过上面的探究,请抢答:①中学阶段,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什么?②你觉得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 阅读16页相关链接:在知识学习中,记忆、理解、关联、运用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层次。(师举例点拨) 5、学习的表现 (1)探究与分享:同是一次春游,同学们各有不同的收获。他们的收获分别是什么呢?(2)提问:生活中,学习表现在哪些方面? 6、学习的态度:歌曲《童年》的歌词中唱到“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这二句歌词中的学生,对学习是什么样的态度?那你觉得学习的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7、终生学习 (1)阅读教材17页探究与分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吗?长大成人之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结论:学习伴随我们的成长。人有学习的天性,从牙牙学语到能言善辩;从懵懂儿童到明礼少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任务二:学习点亮生命 1、教材18页探究与分享 (1)你想过自己为何而学吗? (2)两个同学一组,相互探问对方,并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追问。 (3) 分组交流:学习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你觉得学习对你而言重要吗? 过渡: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专门设一个读书日,说明什么? 2、理解学习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莫言的故事,思考:学习给莫言带来了什么? 答:学习,让他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 (四)学习总结: 1.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或者体会; 知识上: 能力上: 价值观上: 2.对于学习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打算怎么改进?当 堂 检 测 1、(检测目标1)下列属于在学校中学习的是 ( A ) ①小红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②小强课后与同学探讨,交流问题 ③小丽放学后认真打扫卫生 ④小刚暑假随父母一起去远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检测目标2)“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这些古训告诉我们 ( B ) A.努力学习,掌握全部知识 B.树立终生都要学习的观念 C.抓住在学校学习的机会 D.以学习知识为终生目标作 业 内 容 完成《新课程助学》p13-15素养演练一 致 性 本节课尝试运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目标设定与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评价手段采取做检测题、背诵记忆、随机抽查等形式,教学效果较好。学 后 反 思本节课充分利用课本材料,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采用启发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洽,对于课堂生成及时点评、课堂气氛融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还是不错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成长是最根本的。活动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哪些?学生的盲区又在哪里?盲区在哪,生长点就在哪!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再进一步的指向学生的生长点。能不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能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能不能更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并树立正确的新观念?能不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发展?能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这些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真正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即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可以说如果一堂课没有使学生成长,那么,这一堂课就是失败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