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上科学第五章5.1杠杆导学案(3课时 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九上科学第五章5.1杠杆导学案(3课时 无答案)

资源简介

§5.1杠杆(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了解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3)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会判断所给杠杆属于哪一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的事例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3)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
导学重点:
认识杠杆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杠杆一平衡条件的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计算及应用
导学难点:
杠杆力臂的作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课堂预习
预习教材,完成预习题
1、引导学生看书,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2、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 转动的 叫杠杆;杠杆 都是直的(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3、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指 ;动力F1是 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是 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是 到 的距离;
阻力臂L2是 到 的距离。
4、作(找)出图1甲、乙、丙、杠杆的五要素。
甲 乙 丙
三、课内探究学习
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1): (2):
(3): (4):
3、教师分析重难点:动力和阻力(让学生牢记)外面的物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
力臂的画法:突出支点和力的作用线:(口诀: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当堂练习
1、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 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 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2、杠杆的定义是: ;
杠杆的五要素是: 、 、 、 、 ;
3、画下列图中杠杆的各力的力臂:
(图2)
四、学习评价
1、评选出本节课的聪明1、2、3号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哪些问题自己还不理解:            
评价本堂课自己的表现(自学过程是否投入、听老师讲课注意力是否集中、讨论问题是否参与等):
                     
§5.1杠杆(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导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分类
二、课堂预习(学)
学生阅读教材 (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完成预习作业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杠杆通常在平衡状态或衡状态下使用,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或 转动;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字母表示式为 。
2、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调节杠杆两端的 ,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 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从杠杆上读出 。
3、杠杆按使用时动力与阻力的大小课分类为:(1) 杠杆(L1 L2):(2) 杠杆(L1 L2):(3)等臂杠杆(L1 L2):
三、课内探究学习
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1):
(2):
3、由教师引导各组学生:按照教材完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实验用图1)
[设计实验]
器材:质量相同的钩码一盒 、 支架、 杠杆
[进行实验] 按65页方案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
3
4
[分析论证] 各小组 学生讨论分析数据、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4、师生互动重难点知识:
①、实验前把杠杆调水平是为了让杠杆的重心过 支点 并且能读出 出力臂;对于已经平衡的杠杆,再作用在杠杆上一个力时该杠杆一定不平衡吗?答: ;杠杆的动力大时动力端一定下沉吗?答: ;杠杆的动力臂大时动力端一定下沉吗?答: ;那么杠杆哪端下沉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 哪个大。(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②、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 F2 L2 引出:当L1>L2时F1 < F2,杠杆为省力杠杆;当L1 F2,杠杆为费力杠杆;当L1=L2时F1 = F2,杠杆为等臂杠杆(具体见下表小结)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概念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 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例 撬棒、铡刀、瓶起子、 镊子、筷子、笔 天平
⑶“省距离和费距离”中的“距离”是指动力或阻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有没有既省力也省距离的杠杆?答:
四、拓展训练(测)
1、在下列工具中:①镊子;②铡刀;③汽车上的刹车闸;④天平;⑤钓鱼杆;⑥剪铁皮用的剪刀;⑦起钉子的羊角锤。省力的是( )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⑦ C.②③⑥⑦ D.①③⑤⑦
2、如图2所示的简单机械中能省距离的杠杆是(   )
图2
3、一个杠杆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B. 这两个力的力臂一定相等
C. 力臂较长的那个力较大 D. 两个力和各自力臂的乘积一定相等
4、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挂钩码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室有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当在A点挂上4个钩码时,应怎样挂钩码才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在图3中画出两种设计方案.

五、学习评价
1、评选出本节课的聪明1、2、3号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哪些问题自己还不理解:            
评价本堂课自己的表现(自学过程是否投入、听老师讲课注意力是否集中、讨论问题是否参与等):
                     
§5.1杠杆(第三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导学内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题型分析课
一、导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杠杆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掌握常见的杠杆题型
二、课内预习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它公式形式为 。
2、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特点是: ,
你能列举的生活中事例是 ,
(2)费力杠杆:特点是: ,
你能列举的生活中事例是 ,
(3)等臂杠杆:特点是: ,
你能列举的事例是 ,
三、课内合作学习
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
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
问题(1): (2):
3、由教师引导各组学生共同探讨:
例题1:如图1(a)所示的杠杆重;不计,O为支点,AO=0.2m,当在A点悬吊一重6N的物体,绳子的拉力F=3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2,力臂L2为 m
分析 如图,画出杠杆OAB示意图,找到支点O,BC为力
的作用线,画出力臂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G·OA=FL2
  代入数值:6N×0.2m=3N×l2
       L2=2×0.2 m=0.4 m
答案 力臂L2如图,L2为0.4m
例题2、某人用图2的撬棒撬石头,则所需力最小的是(  )
A. F1最小B. F2最 C. F3最小 D. 无法确定
(分析:略)
例题3、如图3,用所示杠杆拉重物,拉力方向始终跟杠杆保持垂直,则从A位置拉到B位置过程中,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
A. 逐渐变小B. 逐渐变大 C. 始终不变 D. 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略)
四、当堂练习(测)
1、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吊在O点处木棒恰能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O点处把棒锯成两段,则( )
A、细的一端较重 B、粗的一端较重 C、两端一样重
D、可能细的一端重,也可能粗的一端重,也可能两端一样重
2、如图4,O为支点,在A端施加一个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这个杠杆 ( )
A. 一定省力 B. 一定费力 C. 不省力也不费力 D. 都有可能
3、如图5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如图6所示的两个杠杆,O是支点,请你判断一下哪个杠杆能够平衡 如果不平衡,它将顺时针转动,还是逆时针转动
5、如图,杠杆的一端A为支点,在它的另一端B用力F将挂在C点的物体抬起使杠杆处于水平状态.已知AC=15cm,CB=60cm,则动力F跟物重G之比是( ) 
 A.1∶4    B.4∶1     C.1∶5     D.5∶1
五、学习评价
1、评选出本节课的聪明1、2、3号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哪些问题自己还不理解:            
评价本堂课自己的表现(自学过程是否投入、听老师讲课注意力是否集中、讨论问题是否参与等):
                     
图1
图3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