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件(共30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件(共30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背诵
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志愿军:雄兵出击
2023年9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全景式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各个战线上保卫祖国的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三年的恢宏史诗。
《志愿军:雄兵出击》为何能口碑和票房双赢?主旋律电影爆火对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志愿军:雄兵出击》为何能赢得好口碑?
猫眼9.7、淘票票9.5、豆瓣开分7.3,陈凯歌导演的抗美援朝战争大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在三大平台上拿下今年国庆档新片口碑第一。
“难度非常高,有情感浓度的战争片”、“许多次热血澎湃,在大银幕前悲喜交加”“在国庆看意义非凡”......不少观众在影片上映后给出了超出预期、意料之外的评价。
取材于抗美援朝战争,讴歌“最可爱的人”,展现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文化发展的总要求 P115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体
指导思想
注意:指导思想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多元化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
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思考:
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和人民有什么样的关系?
2、发展中特文化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从文化发展的主体看: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2.从文化创作的源泉看: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3.从文化发展的目的看: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P116)
(1)出发点与落脚点角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
(2)文艺创作者角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国家、政府角度: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平凡的世界》广泛流传对于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
一个是并不平凡的,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重大历史场景构成的序列;
另一个是在此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困惑、希望,以及他们平凡的人生命运序列。
这两个序列构成了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对中国农村步入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迁、对农民命运的现代性审视。
具有时代特色
体现时代特征
反映时代风貌
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才能具有恒久魅力
立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2
(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知识回顾
决定






反映、反作用







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
精神范畴
经济
政治
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时代潮流
时代特征
时代特色
时代风貌
文化:
时代
精神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1、文化作品要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
2. 文化的时代性表现
①文化的存在是时代性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
②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出来的。
③文化的传承和淘汰取决于时代。文化的传承和淘汰并不是对文化形态或文化内容一味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对其核心部分进行传承、改进、改造。传承与淘汰是同时进行的,但从本质上看取决于时代的需要。
【知识拓展】文化的时代性
1.文化的时代性的内涵
社会群体文化的存在具有时代特征,代表着时代特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③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2、回答时代问题的重要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观点一:博古可以通今,既然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就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好了。
观点二:西方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我们只需要将其价值观移植过来即可。
观点三: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改造世界。
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虽然肯定了深厚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但是它认为传统文化可以解决一切现实问题则是片面的
强调了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它认为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移植过来是错误的
是正确的观点。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3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文化发展必须融通不同资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
(1)原则: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国计民生
向内看
向外看
向前看
向后看
人类前途命运
准确判断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精华
通过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2.文化发展必须实现综合创新
(2)具体做法:
“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要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
“面向未来”,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知识拓展
知识整合: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背重点)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2.文化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
3.文化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 融合不同资源的要求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2. 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 文化作品要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
2. 文化作品要回答时代问题的依据
本框小结
2、艺术家的灵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1、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人民的社会实践、人民的生活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文化强固
(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
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融通不同资源
(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辨一辨
练一练
1、2022年清明节前夕,某县宣传部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不忘来时路,红色永传承”清明思政主题活动,通过思政课老师讲述党史小故事和当地红色文化,引导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此举旨在( )
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②弘扬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③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校园文化 ④唤醒民族精神,实现伟大梦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红色文化进课堂,引导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目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①符合题意。②: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旨在弘扬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师生书写人生华章,②符合题意。③不是目的,是做法的表现③排除。④:是效果,但不是目的,④排除。故本题选A。
错误。不是目的,是做法的表现
错误。是效果,但不是目的
A
练一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改革带来的希望在心底里流淌、在劳动中萌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此诞生。如今,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已凝结成标示时代巨变的音乐符号,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这表明( )
①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②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
③激情与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④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回应时代要求又能引领时代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错误。群众喜闻乐见是主观的,不是客观标准
错误。社会实践和生活才是源泉
C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导演是如何做到让冬奥会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的。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的冬奥“北京时刻”,让世界见证了“一起向未来”的理念,给世界带来温暖的力量。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冰雪五环自冰立方穿凿而出,到“微火”点燃主火炬,从河北山区普通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到“一朵雪花故事”上下篇的演绎,从24个小孩的雪花灯笼,到“致敬人民”行为表演……一个个浪漫而饱含科技创意的环节,一场场精美故事的邂逅,既有效传达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实现了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的承诺,用现代科技与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与浪漫。
参考答案: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让现代科技与中国文化结合,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
②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冬奥会继承弘扬了多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吸收借鉴了奥运精神,通过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用雪花故事、“致敬人民”行为表演等方式展现中国式自信与浪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