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级: 高二 班级: 学生姓名: 科目: 历史 制作人: 历史组 教务审批: 编号: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自学指导与检测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课本第62页回答右边的相关问题) &基础知识·重梳理 任务1.根据课本第62页,完成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点。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 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少数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 ,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①中央:设 “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②地方:派蒙恬北击 ,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作用: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 1)管理机构: (2)民族政策:①匈奴:汉初 政策,汉武帝北击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 ;89年,窦宪出击 ,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②西域: 都护府;河西四郡 ③东北:护乌桓校尉 ④屯戍政策与经济开发:移民 ;戍卒屯田。 【屯田】: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集体耕作制度。 特点:①军屯与民屯相结合;②屯田与 相结合;③ 开发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益处:①抵御匈奴入侵 ②降低了 开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④促进人口 ,推动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思考】:根据图片和P63的【历史纵横】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课本第63页回答右边的相关问题) 任务1.根据课本第63页,完成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点。 (一)——隋朝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机构是尚书省的 及 武力/战争: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机构:边疆主要推行 ,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册封:加强对 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交流:加强与 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二)——唐朝 联系: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和亲+会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册封: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机构 :主要是 、都督府、羁縻州 唐朝治理特点:因俗而治;边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军事防御与 并重。 (三)——宋朝 特点 ①并立: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 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影响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 联系,促使宋代发展 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 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课本第64-65页回答右边的相关问题) 任务1.根据课本第64-65页,完成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点。 (一)元朝 民族政策: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作用:① 缓和 矛盾,促进民族交融;② 促进蒙古政权 ,维护国家统一。 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 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云南、东北:设 ,征发赋役 (二)明朝 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 北方:修筑 ,设一系列军镇 ,开放 ,开展贸易 东北:设 、卫、所(奴儿干都司) 西南:设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 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北:关西七卫 西藏: 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乌斯藏都司),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长城内外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隔断,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三)清朝 蒙古:通过满蒙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西北边疆:通过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和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设 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 西藏:册封达赖与班禅,设驻藏大臣 西南:清初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形成 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 4.隋唐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交融、大发展 5.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交往交流交融不断 6.元明清时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拓展】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实质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 的转化。 4.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实质是少数民族的 。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特点: ①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以夷制夷; ②治理方式 ; ③继承性;④创新性 ⑤ 与政治手段相结合;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影响 影响: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加强 ;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阅读课本第66-67页回答右边的相关问题) 任务1.根据课本,梳理下列表格内容。 时间交往史实先秦以 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汉开通 丝绸之路(甘英奉西城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隋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海路交流活跃。唐与 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井真成)宋 丝路发达(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广州、明州、 三大港口。元 两路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留下《马可·波罗行纪》明 ;朝贡贸易;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清订立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任务2.对外交往的基本体系——朝贡体系 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只有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的国家才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 特点:具有等级色彩,由 垄断、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拓展】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原因: 经济: 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 文化:①受传统 的影响;②以 为主流的文化对具有强大辐射力; 特点:和平性,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互利性,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不平等性,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 影响: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以来的命运:近代以来,朝贡体制逐渐被近代外交体制所取代,传统夷夏观念逐渐被民族国家的观念取代。 任务3.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 1.交往形式以 为主 2.由陆路为主转向 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 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 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外贸政策由开放到 6.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互通婚姻,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随堂演练】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随堂演练】唐太宗从高昌获取了马奶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使中原出现了葡萄美酒;高丽人王毛仲把养马技术发展到极致,使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官马达75万匹的规模;龟兹锦、朝霞锦、桂管布这些周边纺织技术的引人,使中原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民族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B.中原王朝工商业落后 C.唐朝民族政策凸显务实性 D.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随堂演练】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区的府州县官由布政司领之,宣慰司、招讨司等土司由都指挥领之;西南地区广建军事卫所,隶属各省都指挥使司。由此可知,明朝( ) A.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实施了改土归流消除地方割据 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