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水调歌头》是统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变法政见不同,只好自求外放,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兄弟相聚的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灰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思绪万千,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州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得以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不满,不过始终贯穿的却是词人在失意与矛盾中的挣扎与自我突破的豁达。本单元为古诗文阅读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名言警句,注意体会古人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及忧乐情怀。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要求:“阅读浅易古诗文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以及文本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定为:读月——读人——读自己。由课内到课外的延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重点)2·结合文本,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及豁达超然的情怀。(难点)3·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教学方法:读——品——悟——练教学过程导入:“月”字飞花令预设及补充:待月荷锄归。月下飞天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连课内外的“月”字诗句积累)今天我们走进一篇写月的古诗词,看看作者借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活动一:读月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本两篇。2·老师范读。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诵读这首词。诵读要求:(1)在小组诵读的过程中,用不同符号记录朗诵的情感、语音语调、重音停连等。(2).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读出语音语调,读出重音和停连,读出情感,并说一说这样诵读的理由。4·同桌对学,结合注释读懂内容。5·学生提问自学不能理解的字、词、句。6·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找出写月的句子,结合具体诗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预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望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怨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叹月)“不知”——逃避现实的苦闷“欲”“又恐”——欲去还留的纠结“不胜”“何似”——现实战胜理想的信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或然间的释怀“但愿”“共”——超然世外的豁达(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在反复朗读中提升语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朗读中加深文本理解,在品析诗句中理解诗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落实语文素养。)活动二:读人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资料补充1·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兄弟相聚的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2·苏轼一路被贬一路歌被贬黄州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被贬惠州: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所做岭南人。——《食荔枝》贬官海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设计意图:资料补充,全面了解作者,知人论世也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学法引导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补充古诗词构成群文阅读,既拓展了阅读又深化了文本)活动三:读自己作者面对逆境对人生的思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自己的遇到的难及思考。学生写作及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品析,由读文本、读作者上升到读自己,引发学生思考人生,以及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思考,培养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与困难作斗争,用振奋的精神迎接生活中的苦难,形成正确观念,让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活动四:课堂练习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 ①吟啸:意态潇洒,且吟且啸。吟,吟咏。啸,长啸。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春寒。④萧洒:一本作“萧瑟”。1·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课堂小结作业课外阅读《苏东坡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