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文章语言简洁质朴,通过对比突出牧羊人的坚持和无私,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关注。2.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小说中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学生能够加深对法国文化的理解,传承优秀文化。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2.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加深对小说的理解。2. 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探究法: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与环保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感受,引出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二)作者简介1. 教师介绍作者让·乔诺,并展示他的相关背景和作品特点。让·乔诺(1895 年 12 月 22 日-1970 年 6 月 10 日),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作家、电影编剧。1930 年,让·乔诺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乡间一个冬天的故事》。1952 年,他发表的小说《人世之歌》获得龚古尔文学奖。1954 年,让·乔诺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屋顶上的骑兵》。1960 年,他发表的小说《植树的男人》在 1988 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荣获多项大奖。让·乔诺的作品以描写普罗旺斯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居民生活为主,风格简洁明快,朴实自然,富有诗意和哲理。他的作品常常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意义。让·乔诺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广受欢迎,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三)整体感知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植树的牧羊人》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把荒原变成了绿洲的故事。牧羊人是一个做事认真、意志坚定、有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一个人在荒原上种树,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毅力,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把一片荒原变成了一个绿洲。他还是一个慷慨大方、无私奉献的人,他把自己的财产都奉献给了种树事业,并没有留给自己的后代。文章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坚持的力量:牧羊人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种树,最终把荒原变成了绿洲,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无私的奉献:牧羊人把自己的财产都奉献给了种树事业,没有留给自己的后代,这启示我们要无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对自然的敬畏: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保护了自然资源,这启示我们要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生命的珍视:牧羊人在荒原上种树,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也是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这启示我们要珍视生命,保护自然,让生命得以延续。- 平凡中的伟大:牧羊人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平凡的人,欣赏他们所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四)深入探究1.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牧羊人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语句,并进行分析。(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牧羊人的形象特点。(3)教师总结:牧羊人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荒漠中创造了奇迹。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坚持不懈: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放弃。2. 意志坚定:他不畏艰辛,不怕孤独,始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3. 无私奉献:他把自己的财产都奉献给了种树事业,没有留给自己的后代。4. 敬畏自然:他在种树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保护了自然资源。5. 珍视生命:他在荒原上种树,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也是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6. 平凡而伟大: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2. 探讨牧羊人种树的意义和价值。(1)教师提问:牧羊人种树有什么意义和价值?(2)学生分组讨论,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3)教师总结:牧羊人种树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牧羊人种树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环境:牧羊人在荒原上种树,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风沙侵袭,提高空气质量等。这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积极的影响。2. 保护自然资源:牧羊人种树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如水源、土地、森林等。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同时,树木也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3. 传承文化:在一些地区,种树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牧羊人种树可以传承这种文化,让后代了解和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4.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牧羊人种树的行为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从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3.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2)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关注,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像牧羊人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为社会做出贡献。(五)品味语言1.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2)学生分组讨论,从生动形象、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等方面进行思考。(3)教师总结: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其简洁、朴实、生动的风格。(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2)学生分组讨论,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3)教师总结:文章的语言简洁、朴实、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六)拓展延伸1.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环保问题的看法。(1)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环保问题?(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环保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努力。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2. 展示一些环保行动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1)教师展示一些环保行动的案例,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环保行动方案。(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七)总结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强调环保的重要性。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八)布置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2. 让学生搜集有关环保的资料,制作一份环保宣传海报。六、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外国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树,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这篇小说以环境保护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让他们理解小说中种树的牧羊人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环保意义。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我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精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情节发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环保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他们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环保行动,让他们认识到环保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参与。4. 注重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互动,我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方式,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和内容。总体来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这篇小说,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