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也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亲自动手写的第一篇悼念文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夹叙夹议,是纪念性文章的写法。文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相结合,语言概括而有力,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2.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学习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白求恩医生的事迹和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白求恩的照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对白求恩有初步的了解。
白求恩(1890 年 3 月 4 日—1939 年 11 月 12 日),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又译作白求恩·诺尔曼、亨利·诺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 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 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 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1939 年 11 月 12 日凌晨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 提问学生:对于白求恩,你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 老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的生词疑句。
生词:
派遣:派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热忱:热情。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要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极端:表示程度极深。
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3.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4.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白求恩的形象特点。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 1939 年 12 月 21 日所作的一篇悼念文章,主要内容是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白求恩的形象特点包括:
-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 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工作中从不马虎,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他满腔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深入探究
1. 学生分组讨论:白求恩有哪些主要事迹?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3.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白求恩,1890 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 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 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1939 年 11 月 12 日凌晨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的事迹主要有以下几点:
- 在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前往中国支持抗日斗争。他在中国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为抗日军队提供医疗服务,培训医护人员,并在抗日根据地建立医院。
- 白求恩在中国期间,发明了“马靴消毒器”,解决了八路军骑兵行军中脚部消毒的问题;设计并制造出“人工气胸器”,及时救治了大批伤员。
- 1939 年 10 月下旬,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同年 11 月 12 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4. 老师播放白求恩在中国工作的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白求恩的认识。
5.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求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白求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有:
1.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和具备的。
2. 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白求恩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工作中从不马虎,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种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是每一个职业人士都应该学习和具备的。
3. 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白求恩满腔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这种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表现,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公民都应该学习和具备的。
4. 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是加拿大籍医生,但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学习和具备的。
(四)拓展延伸
1. 学生搜集有关白求恩的其他事迹,并在班上分享。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向白求恩学习?
3.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五)总结升华
1.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
2. 老师总结: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铭记他的名字,学习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默读、分组讨论、展示成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深入探究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和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白求恩的认识和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白求恩的其他事迹,并在班上分享。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总结升华环节,我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白求恩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对白求恩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