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九年级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九年级社会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 (共20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二、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50分)

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九年级社会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在今年11月的APEC会议上,首次提出“亚太梦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 )
A.普京 B.习近平 C.奥巴马 D.安倍
2. 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 ( )
A.安全日 B.扶贫日 C.宪法日 D.公祭日
3. 最能直观地反映出我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是 ( )
A.百姓看病难 B.自主创新不足 C.深化改革难 D.国际形势紧张
4. 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小微企业 ( )
①直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④有利于扩大就业 ⑤能增强国民经济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心任务是 ( )
A.社会建设 B.政治建设 C.经济建设 D.文化建设
6.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环保法(修订案)》,这是全国人大在行使 ( )
A.立法权 B.任免权 C.监督权 D.决定权
7.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
8.下列表述中,对共同富裕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就是普遍富裕 B.就是同等富裕 C.就是丰衣足食 D.就是先富要帮助后富
9.下列言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是 ( )
A.与邻邦睦邻友好 B.送摔倒的路人去医院
C.边防战士精忠报国 D.下岗工人创业成功
10.下列各项活动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是 ( )
A.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B.北极科考活动
C.中国产品出口创汇 D.表彰“最美教师”活动
11.历史上国共两度牵手,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事件是 ( )
A.黄埔军校的创办 B.北伐战争开始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
12.中共“一大”上,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 )
A.组建革命军队 B. 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革命纲领 D.领导农民运动
13.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时局主题的变化。在1912年1月2日的中国报纸上最有可能出现的词汇是 ( )
A.义和团、八国联军、瓜分 B.共产党、民主革命、长征
C.新文化、实业救国、张謇 D.孙中山、临时政府、共和
14.下列诗句描写渡江战役的是 (  )
A.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5. 1942年1月21日,丘吉尔首相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支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那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电文中的“中国军队”是指 ( )
A.新四军 B.北伐军 C.中国远征军 D.新四军
16.下列成就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有 ( )
①解放牌汽车的诞生②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③青藏铁路建成④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诞生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7.给南昌起义、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三个历史篇章加一个总标题,最恰当的是 (  )
A.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人民政权不断巩固
C.广大农民支援革命 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18.下列各地,最早掀起改革浪潮的是 ( )
A.小岗村 B.深圳 C.义乌 D.上海
19.上世纪60、70年代,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带领下,我国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并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该精神内涵的核心是 ( )
A.自力更生 B.敢为人先 C.为人民服务 D.改革创新
20.下列各项新中国外交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中美正式建交 ②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中国重返联合国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50分)
21.(10分)【依法治国】
四中全会: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⑴ “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由中共中央提出和部署,这说明了什么?(2分)
打虎拍蝇:
⑵“打虎拍蝇”战役落实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哪些新方针?党和政府强力反腐有何积极意义?(4分)
注:十八大以来,7.4万名党政官员因腐败而
被处理,其中省部级以上官员57人落马
占中运动:今年9月以来,香港的所谓“占中运动”,导致交通堵塞、学校停课、商店关门、股市下跌,乃至严重影响香港政府的正常运行。其实质是要搞乱国家、制造“港独”,不少大中学生也被煽动罢课、参加非法集会。
⑶试从法律角度,谈谈你对香港中学生参与“占中运动”的行为的看法。(4分)
22.(10分)【救国救民】
⑴左边杂志的创办者是谁?
该杂志的创办标志着哪个历史事件的开始?
这项运动“新”在哪里?试举一例史实并说明。(4分)
五四运动中,游行的学生高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⑵五四运动和上题所叙的运动,在当时都起了一个什么作用?(2分)
⑶五四运动的后一阶段,运动的主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军军歌》
⑷结合上述材料,试从性质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共同点。(2分)
23.(10分)【大战风云】
图一:慕尼黑会议 图二:真言 图三:《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⑴图一的会议所签订的协定反映了当时英法两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它与二战有何关联?(2分)
⑵根据图二的信息,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分)
⑶图三《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组织正式建立?该组织的建立对二战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两次大战的比较
项目
一战
二战
结论
战争主要发起国
德、意、奥匈帝国
英、法、俄
德、意、日
1: (填国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战争中的经济损失
3000多亿美元
4万亿美元
2: 。
战争中的军民伤亡
3000多万人
9000多万人
⑷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将结论补充完整。(2分)
24.(10分)【南京百年】
⑴请将图上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填写完整。(3分)
从A到D,古城南京见证了屈辱和胜利,A到D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缩影,D事件意味着“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的到来。
⑵D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什么?谈谈你对“D事件意味着‘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的到来”这句话的理解?(3分)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习主席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⑶F活动源于历史上哪个重大事件?请用图中相应的字母表示。习主席的上述讲话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25.(10分)【曲折发展】
读下图(《共和国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①这个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何时何事件?(2分)
⑵共和国在②③两个阶段的发展分别呈现出怎样的鲜明特点?(2分)
⑶请为A点处标注上恰当的时间和相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该事件对共和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⑷共和国的曲折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哪些经验教训?(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5分)
BCADC ACBCD CBDDC DDAAD
二.非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10分)
21.⑴(2分)说明中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或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
⑵(4分)严格执法、司法公正。
有利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答)。
⑶(4分)①行为违法,未能遵守法律、履行义务(性质)。②扰乱了社会秩序;③破坏国家统一。(危害)(说明:只有①则给2分,③为必答)
22.⑴(4分)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如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批判旧道德、旧礼制,提倡新道德。
⑵(2分)解放人们的思想
⑶(2分)刚开始以学生为主力,后来工人阶级成为主力。
⑷(2分)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23.⑴(2分)绥靖政策。 助长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⑵(2分)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⑶(4分)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影响:彻底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⑷(2分)结论1:德国;结论2:战争的破坏性极大(或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
24.⑴(3分)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南京大屠杀、E:南京解放(或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⑵(3分)标志着抗战胜利。
理解:抗战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⑶(4分)C 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或警钟长鸣、警惕军国主义抬头)
25.⑴(2分)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⑵(2分)②失误与挫折、③改革开放
⑶(4分)时间:1978年, 事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影响: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⑷(2分)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