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这正是列强不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真正原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型事迹;2、概括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为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两类;3、善于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悔的相关事例,总结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此课,必须对西方列强在近代史上(十九世纪)发动的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有明确的认识,要将中国军民的斗争上升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斗争的高度,才能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强大动力。2、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典型事例,学生可将将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归纳为两类:政府官兵的斗争和人民大众的斗争,并以此作为主动发现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抗敌御侮相关事例的工具,从而真正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讨,采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进而推动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去感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学习,培养为国家富强而发奋学习、勇敢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进取心态。【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的完整,左宗棠率领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新疆,台湾人民浴血奋战,反对日本吞并台湾。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给西方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破灭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二、难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如何正确地评价义和团运动。【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的时间、国家、签订的条约及主要内容。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毕的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叙述平时所学习和观看过的有关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抗争的史实,从而引导学生将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归类成两大类:政府官兵的抵抗和人民大众的抵抗,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学生阅读第一目,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些斗争分为几大类?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归纳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历史意义。(二)学生阅读第二目,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⑴新疆是中国领土,为什么还要收复?⑵清政府为什么决策海防和塞防并重?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伊犁除外)?伊犁是如何收复的?⑶清政府是如何加强西北的防务和管理?2、探究活动:“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读史感悟⑴左宗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讲这番话的?⑵左宗棠为维护我国西陲边疆领土是怎样做的?伊犁是如何收复的?⑶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思路:①清政府坚决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如两度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等。②左宗棠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如“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等。③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如清军在人民支持下向南疆推进等。④军事斗争与外交谈判相互配合。如曾纪泽赴俄谈判等。(三)学生阅读第三目“黄海海战的反割台斗争”,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根据教材30页提供的《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表》回答: a、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表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哪些战斗情况?b、假设你是当时的将军,你会采取怎样的战略应战?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素质有关?还有其实原因吗?试加以说明。2、探究活动:1881年后北洋海军未增船,舰炮皆旧,而日舰有九艘购造于1880年以后,舰炮皆新 ——据《李鸿章奏稿》卷七十八赫德说:“北洋舰队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那根想要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一次海战,迄今无法到手。”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尽管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抗日,但清政府最终还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语)读史感悟结合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认真地思考一下:清政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你的理由。3、结合P30地图及P31页知识链接,说说台湾人民是怎样进行反割台斗争的?活动探究:春秋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读史感悟:⑴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896〕⑵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甲午战败,日本强占台湾〕⑶“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活动探究: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读史感悟:诗中“郑氏的英魂”、“酷炎的夏日”指什么?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四)学生阅读第四目“义和团反帝运动”,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思考:⑴归纳义和团反帝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⑵1899年义和团运动中心转移和发展,试分析其原因并概括义和团运动发的主要表现。⑶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⑸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2、活动探究: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编》材料二 义和团揭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材料三 义和团各团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扶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庚子纪事》材料四 瓦德西在给德皇的奏议中,根据他在中国的经验提出:“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丧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之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之事,实为下策。”读史感悟:⑴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⑵材料三中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如何评价?〔思路:a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矛盾。b不是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3、活动探究:P31学习思考: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经历了“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过程,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性由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是一大进步〕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作用?5、瓦德西认为“义和团之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思路: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性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五)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思路:地理:日本是岛国,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外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历史: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封建的武士道路精神和资本主义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黩武的扩张特征。〖小结〗【作业】1、填充图册和练习册2、课后探究题: 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相比较,你认为当今的爱国主义应包括哪些内容 【课后反思】三元里人民抗英未能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反割台斗争人民自发的斗争义和团运动列强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爱国官兵抵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