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秦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3.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学法学会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析、掌握长时段的历史知识。2.教法知识灌输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收集、整理课外相关资料,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2.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汉刺使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元行省制度。难点:制度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总体概念。[课堂设计]导入新课:秦国统一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那么,后代统治者对秦的政治制度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呢?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进的呢?后世还有其他哪些制度创新和变革?导入。讲授新课:一、法令出一本节讲述秦王赢政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皇帝制度的创立自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2.皇权的范围: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独断专行,不受制约。3.皇权制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4.皇权制特点:①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合作探究第一学习小组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引导一(1)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君权,开始使用不同以往的帝王称号-”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皇权至上。二、君权和相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本节讲述秦以后历代帝王通过抑制、分解相权的手段,逐步强化皇权。1.原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历史上,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难免与其助手“相”发生矛盾,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1)背景汉初,丞相位尊权重,实际是把握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一直到汉武帝时。(2)目的: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加强皇权。(3)措施①频繁更换丞相,对有错者严惩。②起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③让高级将领参议机要。(4)结果:形成“中朝”和“外朝”。“中朝”在宫廷之内对要事先做出了决策。3.东汉:尚书台地位提高4.唐代:分散相权(1)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2)政事堂议事制。5.宋代:分割相权设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第二学习小组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怎样 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引导二一方面宰相是帝王的助手,另一方面,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设专门的监察官员。2.汉代的监察体制(1)汉武帝设刺使监察地方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西汉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属下机关。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御史台、都察院4.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1)制度本质决定其效能的有限;(2)机构官员贪赃枉法(机构腐败);(3)王朝后期腐败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常受破坏)第三学习小组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设置状况如何?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怎样 引导三(1)逐步走向健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机构官员贪赃枉法、王朝后期监察系统常受破坏。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三阶段(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3)“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是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2.察举制的演变和局限性(1)演变①汉武帝即位第一年,诏令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②六年后,再诏策试贤良,及郡国所举人数。③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局限性①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的实质和优缺点(1)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2)缺点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3)优点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第四学习小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过哪三个阶段 怎样看待科举制 引导四(1)世官制、察举制(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2) 优点: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2) 缺点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五、行省的设置1.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朝代 地方行政机构秦汉 (州)、郡、县唐 道、州、县宋 路、州、县元 省(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明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清 省、道、府、县2.元朝的行省制度(1)地方行政区划①最高地方行政区:十个行中书省和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②行省以下行政区划:路、府、州、县。(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①节制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政官员不能更改中央的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向皇帝定期靓见、述职。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控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小结]秦汉时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帝王对相权的抑制、削弱和中央对地方控制、监督的加强而逐步强化。[课堂练习]1. 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C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B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6.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B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8.元朝的行省制度( D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的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答: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教后记]1.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三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而九品官人法属于“察举制”的变种,本非单独的一个选官制度阶段。2.地方行政机构。书中写的乱,用表格法较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