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3 运动的快慢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3 运动的快慢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教学内容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课时 安排 共 2 课时 主备教师
第 1课时 授课人
核心素养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速度的概念。 2.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活中运动的快慢描述,把物理学融入生活,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重点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单位。
难点 速度的计算、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情分析 学生其实对生活中的运动快慢已经熟悉,小学数学也学过,但需要加上一些概念来拓宽学生的认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时,常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没听说过比乌龟跑得还快。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学情境:运动会上赛跑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认为他跑得最快。裁判依据谁到达终点计时少而判断谁跑的最快,观众与裁判判断运动快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分析:运动会上赛跑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认为跑得最快。运动员所用时间是相同,通过的路程不同。这种方法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路程的长短,从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而最后他们都到达终点时,路程是一样多的,所以裁判通过比较用时的多少来判断,用时少的跑的快。这种方法是相同的路程内,比较运动的时间的长短,从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思考。 知识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导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1)速度的定义 教学情境:若小明和小华的运动时间不同,通过的路程也不相同,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呢? 分析:比较运动快慢时,涉及到两个物理量,即时间和路程。可以采用比值法,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情境:物理学中,常用字母来表示物理量,从而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速度。 分析:“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 知识归纳: ①公式:v=。 ②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或t=。 说明:只要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中的任意两个量,则可以求出第三个量的值。 (3)速度的单位 教学情境:路程的国际单位为m,时间的国际单位为s。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速度的单位,它是怎样表示的呢? (1)相同时间,比较通过路程的大小; (2)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知识归纳: ①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②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总结概括 让学生通过比值定义法推得出速度公式
(4)练习 108km/h= m/s,15km/h= m/s,20m/s= km/h。 知识归纳: ①国际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 s-1”。 ②常用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符号“km/h”或“km h-1”。 ③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 1km/h=m/s 1m/s==3.6km/h 说明: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1m/s比1km/h大。 一定要会两个单位的换算。
黑板 设计
定义: 物理意义: 3.速度公式: 4.单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