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考点0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2)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考点0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同一地区产生昼夜更替;(2)不同地点产生时间差异;(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位置越偏东,时间和日出越早)(4)一天中物影长短变化: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考点03】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3)周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4)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考点0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日期 节气 阳光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现象3月21日前后 春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无6月22日前后 夏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9月23日前后 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无12月22日前后 冬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3)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相反)季节 月份 节气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月(4)五带的划分(5)物影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①天之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物影长度最短。②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影越短;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影越长。③北半球一年之中,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物影长度最长。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物影长度最短。第二节 海陆分布【考点01】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组成。海洋面积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海陆分布:不均匀。(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2)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3)无论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其中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中心为南极洲。(4)记忆口诀:陆地东北多,海洋永远广。【易错点】(1)陆半球并不是说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而是陆地面积在所有半球中所占比例最大。(2)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考点02】七大洲1、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顺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面积和轮廓(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3、七大洲的特征全部位于北半球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大洲 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洲 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大洲 南美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洲 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大洲 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面积最大大洲 亚洲 面积最小大洲 大洋洲亚洲与欧洲大陆合称 亚欧大陆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美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南极洲(纬度最高),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终年严寒,唯一无人定居大洲4、大洲分界线:(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记忆口诀:乌乌里大黑土(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3)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4)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5)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易错点】(1)大陆和岛屿①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②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2)由于大陆和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有关大陆和大洲的纬度位置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而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3)地球仪上所有经线都穿过南极洲,因此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360°。亚洲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考点03】四大洋1、概念: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2、四大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3、四大洋的主要特点名称 主要特点太平洋 面积最大、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 呈S型。印度洋 大部分位于热带。北冰洋 面积最小、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水温最低。【考点04】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第三节 海陆分布【考点01】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2、海陆变迁的原因原因 实例地壳的变动 自然原因 如喜马拉雅山脉在上升,大西洋面积在扩大海平面的升降 如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 人为原因 如荷兰通过围海造陆来增加土地面积3、海陆变迁的典型例证例证一:科学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上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5.6亿年前的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面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例证二: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成为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例证三:图瓦卢是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国,最高海拔仅5米,从1993年至2012年的19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5厘米。目前,岛上许多低洼地带已遭海水灌入,可居住面积越来越小,一些居民已开始迁往新西兰等国。例证四:日本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海洋变为陆地。【考点02】大陆漂移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2)内容是: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3)海陆分布变化示意2、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证据证据 轮廓的相似性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生物的相似性图片【易错点】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证据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炭。【考点03】板块构造理论(重点掌握)1、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3、板块运动(1)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拉伸(生长边界),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2)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的地带,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4、火山和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落基山脉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日本和台湾多地震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四川地区多地震 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红海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拉伸。马来群岛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而成英国地震少 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易错点】(1)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虽然位于亚洲,但是属于印度洋板块。(2)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会使板块之间的海洋缩小,甚至消失,进而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如由于非洲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使地中海面积逐渐缩小,并隆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3)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在陆地上依次形成裂谷→海洋→新的大洋,如红海目前仍在继续扩大,将来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