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考点0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2)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考点0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同一地区产生昼夜更替;(2)不同地点产生时间差异;(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位置越偏东,时间和日出越早)(4)一天中物影长短变化: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考点03】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3)周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4)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考点0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日期 节气 阳光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现象3月21日前后 春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无6月22日前后 夏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9月23日前后 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无12月22日前后 冬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3)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相反)季节 月份 节气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月(4)五带的划分(5)物影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①天之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物影长度最短。②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影越短;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影越长。③北半球一年之中,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物影长度最长。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物影长度最短。第二节 海陆分布【考点01】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组成。海洋面积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海陆分布:不均匀。(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2)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3)无论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其中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中心为南极洲。(4)记忆口诀:陆地东北多,海洋永远广。【易错点】(1)陆半球并不是说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而是陆地面积在所有半球中所占比例最大。(2)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考点02】七大洲1、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顺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面积和轮廓(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3、七大洲的特征全部位于北半球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大洲 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洲 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大洲 南美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洲 非洲 全部位于西半球大洲 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面积最大大洲 亚洲 面积最小大洲 大洋洲亚洲与欧洲大陆合称 亚欧大陆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美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南极洲(纬度最高),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终年严寒,唯一无人定居大洲4、大洲分界线:(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记忆口诀:乌乌里大黑土(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3)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4)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5)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易错点】(1)大陆和岛屿①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②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2)由于大陆和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有关大陆和大洲的纬度位置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而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3)地球仪上所有经线都穿过南极洲,因此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360°。亚洲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考点03】四大洋1、概念: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海是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2、四大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隔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3、四大洋的主要特点名称 主要特点太平洋 面积最大、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 呈S型。印度洋 大部分位于热带。北冰洋 面积最小、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水温最低。【考点04】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第三节 海陆分布【考点01】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2、海陆变迁的原因原因 实例地壳的变动 自然原因 如喜马拉雅山脉在上升,大西洋面积在扩大海平面的升降 如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 人为原因 如荷兰通过围海造陆来增加土地面积3、海陆变迁的典型例证例证一:科学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上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5.6亿年前的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面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例证二: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成为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例证三:图瓦卢是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国,最高海拔仅5米,从1993年至2012年的19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5厘米。目前,岛上许多低洼地带已遭海水灌入,可居住面积越来越小,一些居民已开始迁往新西兰等国。例证四:日本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海洋变为陆地。【考点02】大陆漂移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2)内容是: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3)海陆分布变化示意2、大陆漂移学说的相关证据证据 轮廓的相似性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生物的相似性图片【易错点】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证据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南极大陆发现了煤炭。【考点03】板块构造理论(重点掌握)1、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3、板块运动(1)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拉伸(生长边界),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2)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的地带,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4、火山和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脉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落基山脉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日本和台湾多地震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四川地区多地震 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红海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拉伸。马来群岛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红海扩张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拉伸而成英国地震少 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易错点】(1)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虽然位于亚洲,但是属于印度洋板块。(2)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会使板块之间的海洋缩小,甚至消失,进而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如由于非洲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使地中海面积逐渐缩小,并隆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3)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在陆地上依次形成裂谷→海洋→新的大洋,如红海目前仍在继续扩大,将来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第二章 世界气候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考点01】等温线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2、等温线的判读:位置 气温特点 等温线特点气温的高低 A 低温中心 呈闭合状,温度最低气温的高低 B 高温中心 呈闭合状,温度最高温差的大小 C 温差大 等温线密集温差的大小 D 温差小 等温线稀疏3、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表示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和海岸线平行,表示气温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4、北半球等温线密集且弯曲,原因是: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南半球等温线稀疏且平直,原因是: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考点02】世界气温的分布1、气温日变化(1)一天中的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之前。(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2、气温年变化(1)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北半球 南半球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陆地 7月 1月 1月 7月海洋 8月 2月 2月 8月(2)气温年较差=一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最冷月平均气温。3、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海陆位置:同一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3)洋流因素:暖流经过气温较高,寒流经过气温较低(4)地形因素: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4、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南半球大,等温线更弯曲;南半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等温线更平直。【考点03】世界的降水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位置)(2)中纬度地区,一般沿海多雨,内陆少雨(海陆位置)(3)暖流经过降水多,寒流经过降水少。(洋流因素)(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5)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部、内部少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东部多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考点0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热带气候类型(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到北回归线附近的亚欧大陆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热带沙漠(2)气候图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2、亚热带气候类型(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气候图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3、温带气候类型(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温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东部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西部 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均匀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热冬寒,全年干燥少雨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针叶林(2)气候图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4、寒带气候类型(1)分布、特征、自然景观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寒带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终年严寒 寒带苔原寒带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 终年酷寒,冰雪覆盖 寒带冰原(2)气候图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考点02】气候类型的如何进行判断1、以温定带各月平均气温 >15℃ 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0℃ 亚热带 温带海洋最冷月平均气温<0℃ 温带2、以水定型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雨型 (3种)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3、气候图的辨别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⑤亚热带季风气候 ⑥地中海气候⑦温带海洋气候 ⑧温带季风气候⑨温带大陆性气候 ⑩寒带气候【考点0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因素 气温 降水纬度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海陆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地形 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考点01】气候与生产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显著。2、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适宜种植哪些作物,养殖何种牲畜。(种类及分布地区)3、气候对作物和牲畜种类的影响:水果 产区咖啡、香蕉 芒果和榴莲 热带地区茶、柑橘 亚热带地区苹果、葡萄、桃子和梨 温带地区4、气候还影响到农业耕作制度。降水少的地方需要灌溉发展种植业,而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温度带 范围 耕作制度 主要作物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至三熟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和新疆南部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一年一熟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青藏高原高寒区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考点02】气候与生活1、气候与着装:着装 气候阿拉伯人服饰 生活在热带的阿拉伯人,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藏族服饰 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臂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因纽特人服饰 因纽特人为了适应寒带的气候,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2、气候与饮食: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清淡祛暑的食物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来御寒我国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爱面食3、气候与民居民居 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用冰砖做成冰屋避寒亚马孙地区的高架屋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亚马孙地区,常能见到通风良好、能避潮湿的高架屋秘鲁利马的土坯房屋 秘鲁首都利马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利马居民建造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土坯房屋,厚实的墙壁可以抵御高温。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建设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防护林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人们修建蔬菜大棚,通过增加棚内的温度,从而反季节种植蔬菜。温室效应 一方面,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 人类又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制冷材料,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5、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洪涝、干旱和寒潮等灾害。需要加强对气候的监测,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第一节 国家和地区【考点01】三大人种1、划分依据:根据体质(体貌)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2、三大人种的特征(1)黄色人种皮肤黄色,眼睛为褐色或黑褐色,头发黑且直,鼻梁不高,嘴唇稍凸且厚度中等。(2)白色人种肤色浅白,眼睛呈碧蓝色、褐色或浅灰色、浅褐色,头发多为金黄色或棕色,且为柔软的波状或直发,鼻梁高,鼻尖突出,嘴唇薄。(3)黑色人种皮肤黝黑,眼睛是黑色,头发黑且多卷曲,鼻宽且鼻梁较矮,嘴唇厚并凸出3、三大人种的分布(1)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原住居民也是黄色人种。(2)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以及非洲的北部,伴随欧洲的殖民扩张还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3)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美洲也有黑色人种分布。【考点02】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定义 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 人/平方千米公式意义 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 分布特点自然因素 气候 世界上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寒带和干旱地区则人口稀少。纬度 北半球居住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而20°N~60°N的纬度地带集中了世界80%左右的人口。地势 世界人口高度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约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海陆 一般而言,距海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海越远,人口越稀疏。大陆内部的广大地区人口比较稀少。社会经济因素 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例如,多数人愿意在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居住。3、人口稠密区:地区 稠密原因 分布共同特点: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和平原地区①亚洲东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②亚洲南部③欧洲西部 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④北美洲东部4、人口稀疏区:地区 稀疏原因 分布共同特点①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 自然条件恶劣②雨林地区 过于湿热③高纬度地区 终年严寒④高原、山区 高寒缺氧【考点03】世界人口的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率(1)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内出生总人口/总人口×100%-年内死亡总人口/总人口×100%。3、各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从地区分布看,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考点03】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一个地区保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如果短时间内增加的人口太多,会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3、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等。4、应对人口问题的政策: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人口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有的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长或不断减少的国家,则采取措施鼓励生育。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考点01】世界的主要语言1、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一般说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3、语言的分布及特征(1)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2)英语:分布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3)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4)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加拿大和非洲一些国家。(5)俄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等原苏联盟国。(6)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地区。【考点02】世界三大宗教1、世界的三大宗教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创始人 耶稣 穆罕默德 释迦牟尼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大洋洲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发源地 亚洲西部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发源时间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公元前6-前5世纪节日 圣诞节、复活节 开斋节、古尔邦节 佛诞节教徒 修士、修女 穆斯林 和尚、尼姑宗教经典 《圣经》 《古兰经》 《佛经》主要特点 信仰人数最多 第二大宗教 第三大宗教宗教建筑2、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中国,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清真教”。第三节 聚落【考点01】城市和乡村1、概念和分类:概念 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类 乡村聚落2、聚落形式:类型 乡村 城市差异 外观 范围小,建筑物矮,道路稀疏,人口数量少,汽车流量小等 范围大,建筑物高,道路密集,人口稠密,汽车流量大等划分 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生产方式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环境 污染较重 环境优美产生早晚 早 晚3、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考点02】聚落与环境1、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2、聚落的形态和分布:分布 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形态 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考点0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1、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继承的宝贵财产,也是旅游名胜的重要基础。2、《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中国福建土楼、秘鲁马丘比丘、西班牙历史文化名城——托莱多、柬埔寨吴哥窟等。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措施有: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第四章 地域发展差异第一节 国家和地区【考点0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别与差异国家和地区的数目 国家和地区共有220个190多个独立的国家国家和地区的区别 国家拥有主权地区没有主权国家之间的差异 面积大小的差异 最大 俄罗斯:1707最小 梵蒂冈人口多少的差异 最多 中国最少 梵蒂冈政治制度的差异 社会主义 中国资本主义 美国国家间的地位 平等2、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3、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是(13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及、埃塞俄比亚。【考点0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划分依据: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分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分布 欧洲、 北美洲、大洋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代表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国 大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如:中国、韩国、印度、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菲津宾、泰国、巴西、南非等分布特点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通常简称“北” 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简称“南”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3、注意点(1)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2)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3)注意:在2021年7月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第68届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会议,并通过韩国地位变更案,正式认定韩国为发达国家。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 低 高教育状况 水平低,条件差 水平高,条件好科学技术状况 水平低 水平高生活环境状况 污染严重,质量差 环境质量较高医疗卫生状况 水平低,条件差 水平高,条件好5、南北关系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等家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等。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考点01】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1、概况:(1)定义:目前,国际经济合作是指由多个国家共同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方式,这种合作方式可能是大公司的自愿联合,也可能是由国家政府撮合促成。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是国际分工。(2)产生时间:国际经济合作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交往的方式,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范围: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是生产领域,是跨越国界的,比国内地区间经济协作复杂得多。(4)国际经济合作的内容十分丰富,方式多种多样,有①工程承包、②劳务合作、③技术合作、④发展援助、⑤国际投资等方式。国际经济合作的利与弊:利 发达国家需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雇用廉价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弊 很多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售石油、矿石、木材、天然橡胶等原材料,这些产品往往价格比较低。发达国家利用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原材料,制造汽车、轮船、飞机、高档日用品等价格比较高的产品,并把它们销售到世界各地。这样,发达国家赚到的钱多,发展中国家赚到的钱少,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是不平等的。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考点02】重要的国际组织1、重要国际组织的名称、简称和总部类型 组织名称 简称 总部全球性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WTO) 日内瓦联合国 UN 纽约世界银行 WB 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华盛顿区域性国际组织 亚洲太平洋基金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APEC) 新加坡欧洲联盟 欧盟(EU) 布鲁塞尔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ASEAN) 雅加达二十国集团 G202、部分国际组织的标志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二十国集团世界卫生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红十字会3、 联合国概况 联合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机构 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安全理事会共6个安全理事会 ①主要职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