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四章 《光现象》(人教版)第4节 光的折射 分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光的折射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通过对折射现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课先用图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最后再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的应用。2.学习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不陌生,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向上弯折,池水变浅等现象较为常见,学习了光的反射,学生知道探究一个光学定律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也有了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的意识。3.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4.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折射特点;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学科能力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通过实验,领悟用科学研究探索规律的方法。科学态度通过一个个的生活实例,深切体会物理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任务一:创设情境教师演示:将筷子置于装有水的烧杯中,举杯从侧面观察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提问: 碗中的筷子真的折断没有?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呢 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过此类现象吗? 这些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光现象。 什么是光的折射呢?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并观察。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通过观察、体验,潜移默化地感受光的折射引起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点明主题。任务二: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 提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会怎么传播呢? 演示实验: (1)让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观察现象。 (2)让一束光垂直射入玻璃砖中时,观察现象。 现象:观察到当光斜射入玻璃砖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当光垂直射入玻璃砖时,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描述折射现象的几个名词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分界面的交点O; 分界面: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如图所示的MM′; 入射光线:照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的光线AO; 折射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OB; 法线:过入射点且垂直于两介质分界面的直线NN′;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α;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β。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从而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的概念。 学生结合图示,理解描述折射现象的几个名词,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补充“折射现象”的相关知识储备,巩固基础。为学习折射和操作实验做准备。任务三: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1.光在折射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前面我们总结过光的反射定律,请同学们仿照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探究: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并提出要求:认识实验器材;搞清实验步骤和目的。 第一组:让一束光从空气以不同角度射入水中; 第二组:从水射到空气中. 要求: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成果 光的折射规律总结: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角大于水和玻璃角) 2.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看看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 要求:学生动手探究,展示实验过程:让一束光从水射到空气中,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实验次数1 23入射角30°50°70°折射角20°29°39°结论:折射中光路可逆。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回忆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 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实验要求逐步完成实验,并总结规律。 学生派小组代表分组展示实验现象,并尝试说出折射的规律。 学生动手实验: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中折射光线沿着原入射光线射出。 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达到温故知新目的。 培养学生探究实践、分组协同、交流合作、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实验对比加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记忆。 自我总结加深对折射中光路可逆的记忆。任务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认识了折射现象,也了解了折射的规律,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了,那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现象呢? 渔民叉鱼 潭清疑水浅 纸碗中的筷子 潜水员看岸边的树、楼房、天上飞的鸟,都变高了 海市蜃楼 早上的日出 其中讲解介绍虚像,不是由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认真观看举例,并尝试用物理知识分析。 学生明白原理,并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举例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感悟生活中的物理,物理中的生活。任务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6.板书设计 第4节 光的折射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 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可以矫正舞姿,当她向平面镜方向移动时( D ) A.像变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 C.像的大小不变,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 D.像的大小不变,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 2.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的判断。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D ) 3. 在空杯子里放一枚硬币,使眼睛刚好看不见,如图所示,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中注水( A ) A.随着水的增多,眼睛能看到硬币,但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B.随着水的增多,眼睛能看到硬币,但位置比实际位置低 C.随着水的增多,眼睛能看到硬币,但位置没有改变 D.注水后仍看不见硬币 【拓展】光的折射与反射同时发生的现象:如图所示,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为什么? 原来这束光在界面处既发生了折射,又发生了反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界面处发生折射时遵守折射规律,发生反射时,遵守反射定律。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课件、激光笔、水槽(水)、光屏、碗、筷子、硬币、玻璃砖、光的折射演示器等。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前,教师的示范演示有助于学生的实验探究,同时给出了学生实验探究时要观察的方向和小组分工,做到实验探究时的分工明确和要观察的问题清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验探究的实际情况。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四章 《光现象》(人教版)本章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规律、光的色散等知识,规律性强,实验操作方便,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体现探究的思想,所以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为探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核心知识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在中考中,主要的考查点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以光的反射定律为核心的三线两角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对光的控制作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另外,正确画出光路图、应用光路图去解决问题也是应该掌握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常以填空、选择、作图等题型出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也经常设计为实验探究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光污染的有关问题将成为中考的一个新的热点本章课标要求2.3.3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3.4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2.3.6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本章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十三个概念——光源、光线、光的反射、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漫反射、镜面反射、光的折射、折射角、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四个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折射规律。三种作图——光的反射作图、平面镜成像作图、光的折射作图。物理思维:两种方法——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科学探究:四个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光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光的反射的研究,树立避免光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单元教学目标(一)内容目标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3.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4.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5.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6. 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7. 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9.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10. 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11.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2. 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能识别光的色散现象。13.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二)学业目标1. 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3. 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5.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五、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3.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六、教学难点:1.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问题思路。2.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3. 平面镜成像特点。4.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把握。5.作光路图方法。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在前三单元学习物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实施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此程序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本单元学习中,要让学生认真体会此探究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刚学习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时,还分不清入(或反.或折)射角和入(或反,或折)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在画光路图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如光线忘记画箭头、法线用实线画等.做光学探究题时,不是利用光的反射或折射规律分析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下结论.为此,应让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并多加练习。光的折射是光学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教师可分步设计几个探究小问题,以分解难度,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让学生课前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并制作简单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八、本章活动主题:你见过“海市蜃楼”吗?炎炎夏日,在高速路上开车,有时候会遇到一件怪事。明明看到远处路面出现了如同镜面或水影般的景象,可随着车子继续向前行驶,那些景象却又突然凭空消失。光天化日之下,这诡异的一幕该作何解释?到底是因为天太热驾驶员出现了幻觉,还是现实中的时空出现了扭曲?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玄机?7月21日中午,李先生驾车沿高速公路行驶时,突然看到前方路面上出现了一片水迹,还映出了沿路车辆的倒影。因为担心水下有坑,李先生放慢了车速。可当他驾车驶近时,那摊水影却离奇失踪了。李先生觉得可能是自己一时眼花,并未当回事。可没过多久,同样的一幕再次发生,前方的车辆犹如在水中浮沉,可一靠近,地面其实很干燥,一点儿水影子都没。“我怀疑是天气太热,以至于被热出了幻觉。可坐在副驾驶的朋友说,他也看到了同样的画面,并且一路下去,这样的水影还真不少。”李先生觉得非常奇怪,甚至有点毛骨悚然,在恐惧的情绪之下他还差点超了速。你们知道“海市蜃楼”吗?你能帮李先生解开他心中的困惑吗?学完本单元,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学习任务 几个基本的概念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光现象作图优秀 1.能识别光源,熟知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熟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4.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能解释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5.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能识别光的色散现象。 7.熟知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8.知道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熟知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能熟练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的反射作图。 2.能熟练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3.能熟练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完善光路图。良好 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4.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能识别光的色散现象。 7.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8.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能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的反射作图。 2.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3.能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完善光路图。合格 1.会识别光源,了解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会识别光的色散现象。 7.了解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8.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会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了解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的对应关系。 1.会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的反射作图。 2.会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3.会用光的折射规律完善光路图。十、学习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十一、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21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物理八下《第四章 光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教学设计:物理八下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