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四章 《光现象》(人教版)第2节 光的反射 分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光的反射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后面理解平面镜、球面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知识点也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光的反射现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学生也知道一些,但是具体的反射规律和规律的具体应用不是特别清楚。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并且在教材中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是学生在物理课中碰到的第一个探究角度关系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验方法的契机。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4.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认识光的反射定律,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物体的原因。2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科能力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设计实验、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通过实验谈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任务一:创设情境在桌子后面藏一件物品,思考:用什么工具,能站在桌子前就可以看到该物体? 教师演示实验并提问:为什么用平面镜能看到物体呢? 由此引入课题——光的反射。 展示生活中光的反射图片。 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拓展思路。 用学生可参与的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任务二:光的反射定律刚才的小实验同学们看到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了吗?那么你能用桌上的仪器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吗? 动画展示:利用光的反射传播路径依次讲述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反射面、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如果老师改变一下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光在反射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怎样才能更好的描述呢?你能通过光反射的路径把它们找出来吗? 教师给出实验探究内容:(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前可让学生讨论可折转硬纸板的作用。 (2)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 (3)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多次尝试,利用提供的硬纸板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 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猜想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方案,取长补短,最后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填写好探究结果,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光路的显示有利于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认识和探究。 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探究要以实验为依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任务三:光路的可逆性提问: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照射到平面镜上,我们会看到什么? 演示:如下图所示,让入射光线FO逆着反射光线OF的方向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新的反射光线的方向。 发现新的反射光线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 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播放视频《光的可逆》 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一个同学的眼睛,那么这个同学也能否通过镜子看到你的眼睛?试一试吧。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并观察新的反射光线的方向。 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归纳出光路可逆。 学生体验光路可逆,进一步加深理解。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实验结论。再通过直观视频,加强理解;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光的可逆性,光路的可逆性是光学的重要原理,是后面学习需要所以要充分重视。任务四: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演示并提问:让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在墙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用白纸替换平面镜,则不会产生光斑。这是为什么呢?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和特征。平面镜表面很光滑,可以使一簇反射光线以相同的反射角反射出去;而白纸表面是粗糙、凹凸不平的,反射角是不同的,因此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之间的区别。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是教学难点,但不是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分辨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任务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构建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6.板书设计 第2节 光的反射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如图,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以垂直纸面的直线为轴绕0点转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80°,则镜面应( A ) A.逆时针转动20° B.时针转动20的 C.逆时针转动30° D.顺时针转动30°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 A.夜晚墙上出现的影子 B.夏天树下有许多圆形光斑 C.湖中出现的山和树的倒影 D.人在中午的阳光下影子变短了 3.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B.日食和月食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C.人能看见物体是由于有光射入了人眼 D.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雷雨天一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拓展】路灯下观察自己影子的长度变化,并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课件、激光手电简、小平面镜、白纸、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精神和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教学】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四章 《光现象》(人教版)本章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规律、光的色散等知识,规律性强,实验操作方便,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体现探究的思想,所以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为探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核心知识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在中考中,主要的考查点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以光的反射定律为核心的三线两角关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对光的控制作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另外,正确画出光路图、应用光路图去解决问题也是应该掌握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常以填空、选择、作图等题型出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也经常设计为实验探究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光污染的有关问题将成为中考的一个新的热点本章课标要求2.3.3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3.4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2.3.6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本章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十三个概念——光源、光线、光的反射、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漫反射、镜面反射、光的折射、折射角、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四个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折射规律。三种作图——光的反射作图、平面镜成像作图、光的折射作图。物理思维:两种方法——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科学探究:四个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光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光的反射的研究,树立避免光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单元教学目标(一)内容目标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3.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4.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5.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6. 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7. 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9.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10. 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11.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2. 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能识别光的色散现象。13.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二)学业目标1. 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3. 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的。5.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五、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3.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六、教学难点:1. 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问题思路。2.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3. 平面镜成像特点。4.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把握。5.作光路图方法。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在前三单元学习物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知道了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实施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此程序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本单元学习中,要让学生认真体会此探究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刚学习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时,还分不清入(或反.或折)射角和入(或反,或折)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在画光路图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如光线忘记画箭头、法线用实线画等.做光学探究题时,不是利用光的反射或折射规律分析问题,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下结论.为此,应让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并多加练习。光的折射是光学学习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教师可分步设计几个探究小问题,以分解难度,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让学生课前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并制作简单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八、本章活动主题:你见过“海市蜃楼”吗?炎炎夏日,在高速路上开车,有时候会遇到一件怪事。明明看到远处路面出现了如同镜面或水影般的景象,可随着车子继续向前行驶,那些景象却又突然凭空消失。光天化日之下,这诡异的一幕该作何解释?到底是因为天太热驾驶员出现了幻觉,还是现实中的时空出现了扭曲?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玄机?7月21日中午,李先生驾车沿高速公路行驶时,突然看到前方路面上出现了一片水迹,还映出了沿路车辆的倒影。因为担心水下有坑,李先生放慢了车速。可当他驾车驶近时,那摊水影却离奇失踪了。李先生觉得可能是自己一时眼花,并未当回事。可没过多久,同样的一幕再次发生,前方的车辆犹如在水中浮沉,可一靠近,地面其实很干燥,一点儿水影子都没。“我怀疑是天气太热,以至于被热出了幻觉。可坐在副驾驶的朋友说,他也看到了同样的画面,并且一路下去,这样的水影还真不少。”李先生觉得非常奇怪,甚至有点毛骨悚然,在恐惧的情绪之下他还差点超了速。你们知道“海市蜃楼”吗?你能帮李先生解开他心中的困惑吗?学完本单元,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学习任务 几个基本的概念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 光现象作图优秀 1.能识别光源,熟知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熟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4.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能解释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5.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能识别光的色散现象。 7.熟知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8.知道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知道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熟知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能熟练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的反射作图。 2.能熟练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3.能熟练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完善光路图。良好 1.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4.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能识别光的色散现象。 7.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8.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能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的反射作图。 2.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3.能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完善光路图。合格 1.会识别光源,了解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6.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会识别光的色散现象。 7.了解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8.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 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会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了解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的对应关系。 1.会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的反射作图。 2.会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3.会用光的折射规律完善光路图。十、学习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十一、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21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物理八下《第四章 光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教学设计:物理八下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