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朱自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解读教材 单元分析 《荷塘月色》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在“自然与情怀”的大主题下选取了五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三篇现代文侧重描写城市背景下的人文自然,两篇文言文则是古人眼中的山水景观。单元教学目标指出,“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同学们选取精彩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描绘荷塘幽静、素雅、朦胧和柔美的。
课文分析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选用了“荷”“月”两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文章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渴望自由,想要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既表达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文章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们揣摩和品味。
解读学生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以及“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高中阶段,通过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诗歌学习,同学们对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以运用此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但对作者寄寓在景物上的情感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存在理解难度,因此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和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理解。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朴素典雅、贮满诗意的文辞之美。 2.品读《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文字,掌握“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寄托在写景文字中的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 3.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品味写景文字和文章语言。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吟诵法、师生互动法、生生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 教材、多媒体等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2min
朱自清,一代文学家,我们对这个名字已经很熟悉。“自清”取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在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同时还取字“佩弦”,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以此为准绳,这是朱自清先生对自己人格品行的要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
环节一:整体感知 5min
一、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场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整体感知 (一)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 明确:4-6段 (二)提问:从景物特点来看,这三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明确: 1.月下荷塘(第4段):风姿绰约、幽静淡远 2.荷塘月色(第5段):缥缈轻柔 3.荷塘四周(第6段):幽暗迷蒙 (三)提问:作者后面写《采莲曲》和《西洲曲》的场景,文中为何要写两个荷塘?两个荷塘之间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和内在关联? 明确:写景有两部分:一个是眼前如诗如画的荷香月色,另一个是回忆和想象里“热闹”“风流”的江南采莲图。
环节二:品景悟情 33min
一、诵读第4-6段,细析眼前荷塘 (一)鉴赏手法、品味语言 1.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1)提问:第4段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解读: “曲曲折折、弥望”两个词语呈现出荷塘的广度和天然灵动之致。 “田田”二字传神地写出了叶子的连绵相叠,以及饱满充盈的状态。用“田田”而不用“满满”“密密”,更能凸显出荷叶的轻盈与灵动。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写出了荷花与荷叶之间的疏密有致,既不过分艳丽,也不过分热闹。 “挨”这个动词写出了亲密而不拥挤的愉悦感。 “脉脉”本是指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作者用拟人手法来形容叶子底下的流水,写出了流水的娴静、多情、含蓄、无声。 (2)第5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提问: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泻”和“浮”。“泻”字把月光的温柔和流淌的状态传达得淋漓尽致。“浮”字不仅展现出时间的动态流逝和变化,也营造出静谧生动、缥缈轻柔的氛围。 (3)第6段: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提问:作者使用了哪些数量词?请圈画出来,并说说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使用“一片”“一团”“一带”等数量词,使得空间组合呈现出简约而恰当的特点,更增添了荷塘月色的缥缈、幽静与美好。 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1)比喻 原文: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本体喻体相似点叶子舞女的裙圆形,舒展,形态相似白花明珠、星星、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清香歌声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月光流水月光洒下来和水流下来相似月光下的叶子和花梦朦胧、恬淡、柔美光与影名曲悠扬,温馨,和谐树色烟雾朦胧灯光渴睡人的眼昏暗
提问:作者使用大量比喻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 巧用比喻,赋予静态的景物以动态的美感。 擅用博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凸显荷塘景物的静谧与朦胧。 化形象为抽象,拓展了想象空间。 (2)通感 “通感”:又称“移觉”,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原文: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解读:作者将花香比喻成远处渺茫的歌声,用听觉来写嗅觉,写出了荷香缥缈、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作者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比喻光与影的和谐,用听觉来写视觉,不仅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而且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有真切和新奇感。 (3)衬托和对比 原文: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郁达夫《诗与感觉》 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花合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 小结: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精雕细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神地勾勒出月下荷塘静谧、淡雅、朦胧的意境,情景交融为一体。再联系后文看,荷塘上的月色朦胧诗意,但与灌木“峭楞楞的如鬼一般”的参差斑驳的黑影似乎有着几分不和谐。荷塘四周“阴阴的”树色,“没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无不投射出作者淡淡喜悦中的淡淡哀愁。美好的外在景色的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内心对美好、自由、宁静的渴望。 二、诵读第1-3段和7-9段,赏析想象中的荷塘,体悟宁静之境。 提问:第4-6段已经写尽了荷塘月色,为什么还要写1-3段和后面的内容呢?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4-6段):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 第三部分(7-10段)采莲旧俗 (一)梳理《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 第1段: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第2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3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1.提问: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今天晚上又有何不同?(再次通读全文,圈点勾画能够表现作者情绪状态的语句) 明确:一个自由的我 第3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明确:文章第一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且时间上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作者一烦闷便自然而然想去外面散步,于是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便离家去荷塘散步。 3.追问: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作者内心不宁静呢?请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温儒敏:朱自清20多岁就当清华中文系教授,外人看来何等风光。可是翻阅朱自清的日记就知道,当时他的负担很重,教务的繁杂,人事的纠结,还有自家孩子多,经济拮据,当然,也会为“四一二”之后局势的变化忧心,他正陷于“中年危机”。这些烦扰,都可以从朱自清日记中得到印证。 明确: (1)家庭原因:家庭负担沉重 (2)社会层面:将介石制造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革命失败。 (3)个人原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和国家困境的敏感。 4.提问:第3段中“另一个世界”指什么? 明确:第3段独白中,作者心中有两个荷塘,两个自己。“另一世界”表层意指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深层意则展示出月下荷塘是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 5.提问:阅读第6段。思考:“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与上文荷塘月色的“宁静”矛盾吗? 明确:清华园的荷塘原本就不是那样的宁静、幽僻,还有喧闹的一面。作者上文写荷塘,只是选择了幽僻的一面。因为幽僻的一面和他的内心相通,所以他以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诗意的境界。这种诗意来自一种“独处的妙处”——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可以说,作者笔下的荷塘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即使如此,作者依然没能摆脱不宁静,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 6.提问:阅读第7段。思考:文章写《采莲赋》《西洲曲》中热闹的场面,如何理解“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明确:江南采莲自古以来就是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场景,众多写采莲的诗歌本身就是对大自然、对劳动、对青春爱情、对自由美好的一种赞美。引用梁元帝的诗《采莲赋》,让作者想到南朝宫廷男女嬉戏的场面,这段内容与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作者此时的情感无疑是喜悦的、欢欣的、无限向往的。因为内心不自由才产生了对快乐自由的向往,进一步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某种失望情绪。可惜无缘置身其中,无福消受,只余下宁静落寞,更凸显出作者的失落。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 月下荷塘 眼前荷塘 荷塘月色 比喻、通感 荷塘四周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2min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环节一:结构艺术 20min
一、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行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家中乘凉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颇不宁静走向荷塘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寻求宁静欣赏荷月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获得宁静离开荷塘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打破宁静忽忆采莲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出静又忆《西洲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得静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难静
二、文章结构小结 离家→走向荷塘→赏荷月→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获得宁静→打破宁静) 双线环形结构:外环(空间变化)+内环(情感变化) 小结:从“颇不宁静”到“另一个世界”,从眼前的荷塘月色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伤感,从“热闹是他们的”到“可惜无福消受”“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文中前后两个荷塘一实一虚,前者宁静、恬然,后者明朗、欢乐。眼前清幽、素雅而又朦胧的荷塘,是作者暂时摆脱尘世噪杂的一处心灵栖息地。后者明艳、欢畅、热闹的江南荷塘,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内心对快乐、自由美好的向往。两个荷塘都是作者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一种情感折射。从全文来看,作者的心情从不平静到平静,再复归不平静,几经变化,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彷徨苦闷,想要寻找宁静而终不得,想要超脱现实而终于无法超脱的复杂情感。
环节二:品味语言,感受文辞特点 18min
一、小组讨论:本文语言清新典雅,文辞精美,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第4、5、6段的写景,比喻新奇生动,描写细腻传神,通感、叠词等手法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也有人有不同的观点。下面是余光中先生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文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结合具体语句说明理由。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倒,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8)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9)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1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来说,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 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意”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节选自《名作欣赏·论朱自清的散文》1992年第2期) 预设:《荷塘月色》写景段落虽然用喻过密,有雕琢或浅白之嫌,但描写之细腻生动,文辞之精美,的确值得称道和学习。 1.比喻贴切新奇,善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如对荷香和光与影的描绘,把景物写活了,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词语准确生动,巧用动词。如“泻”“浮”“挨”“漏”“画”等,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颇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3.善用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文气舒展,有一种音韵美。 二、总结 温儒敏:写《荷塘月色》,设想自己能独自夜游荷塘,也是暂时的“放飞”自己。细想,渴求“独处”也属人之常情。《荷塘月色》表达的就是这种普通而可能隐蔽的感情。是人,生活中就必然有诸多“不自由”,若能摆脱纷扰与喧嚣,寻得一时的独处与安宁,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正所谓“终日错错碎梦间,偷得浮生半日闲”。文学的想象不就具有这种转移和寄托的功能吗? 结语:朱自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写出荷塘的幽静素雅和朦胧诗意,荷塘的美是他心灵的外化。这是中国文人骨子里追求美而雅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 双线环形结构:外环(空间变化)+内环(情感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