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感动人心的力量(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感动人心的力量(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感动人心的力量
2021----2022感动中国人物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一个瑶族教师家庭。6个月时,一次肺炎引起的持续高烧,导致江梦南双耳失聪。但她没有被命运扼住喉咙,而是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在父母的悉心帮助和训练下,她学会了用眼睛“说话”,从基础教育阶段一连串的奖状,到获得吉林大学本科、硕士学位,再成为一名2018级清华大学的博士……和同龄人相比,江梦南蹚过了一条更为曲折湍急的河流。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一段颁奖词,这段颁奖词完美诠释了她的奋斗精神,给予了她高度评价和慷慨祝福。
你从江梦南的成功中悟到了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颁奖词)
材料二: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女高誓词中的一段)
以上两则材料对当代高中生尤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文学社举办以“致敬向上的力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历经磨难,初心不改,为中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展现了赤心为国的奉献精神;世界屏住了呼吸,九秒八三,中国飞人苏炳添冲出了亚洲的速度,展现了超越伤痛和年龄的拼搏精神;失聪女孩江梦南坚定方向,吹响心中的号角,考上清华大学,展现了从无声里突围的坚毅顽强……
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也有那么一个人,那么一件事,那么一瞬间,让你热泪盈眶,为之感动,请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注重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一个弱者。”“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半岁失聪,通过学习唇语与人正常交流,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最终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请结合材料,就“强者与弱者”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落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勇于拼搏,展青春之姿
汪国真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习近平总书记也寄语青年人“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新时代青年要珍惜青葱岁月,为实现目标和理想,不惧艰辛,奋力奔跑,让青春无悔。
江梦南就是一只折翅的天使,她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她从无声的世界中突围,她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展翅飞翔的姿态正是青春之姿。
以梦为马,不负青春。梦想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只有不断追寻,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漫步太空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的最初梦想是成为一名顶尖的飞行员,她为了这个梦想刻苦训练,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成为飞行员的过程中,她通过层层考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英雄。是梦想支撑着她奋勇向前,是梦想让她走的更远。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也应如此,在青少年时期努力拼搏,奋力奔跑,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基。
披荆斩棘,不畏青春险阻。李白在《行路难》中言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彰显了不畏困难、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身处困境的人迈向光明。清华大学博士生江梦南不畏艰辛,奋勇向前,终在大学圆梦。身患渐冻症的邢益凡,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出”自己的光明坦途。他们无惧风雨,乘风破浪,值得我们称赞,更值得我们学习。身体健全的我们更应不畏前路险阻,劈波斩浪,奔向远方。即使生活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因为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心怀祖国,努力奋斗,以证青春有为。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我们此刻身份卑微,但仍应心怀天下,心系家国。邓稼先先辈一生在戈壁滩上无私付出,只为让中国不再弱小;袁隆平院士一生行走于田间阡陌,只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而不懈努力。遥想诸位前辈,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国家的精神令世人钦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传承红色基因,心怀天下,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努力,一起向未来。
青年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我辈青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惧艰险,奋力奔跑,书写绚丽、无悔的青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段话,第一段话概括讲述了江梦南的拼搏历程:面对身体的残疾,经历了超越常人的艰辛,最终也取得了超越寻常的成功。第二段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江梦南朝着“坚定的方向”前进的奋斗精神,指出奋斗的生命最美丽,最值得自豪。而“先飞的鸟”则肯定了江梦南为梦想而付出行动,诠释了“奋斗”的具体内涵。
综合材料的两段话可知,江梦南的成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江梦南从小双耳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这样的个人条件不可谓不差。但是她却“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在父母的帮助和训练下,用唇语学习,一步一步以优异的成绩走完了常人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本科的人生旅程,甚至还走到了常人所不曾达到的从硕士到清华博士的人生巅峰。可见,先天条件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面对挫折,能够积极乐观,将挫折作为生命成长的一部分,不断增强自己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修复的能力,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涅槃重生,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从“悟到了什么”“表达你的感想”可知,文体最好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拼搏奋斗,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还可以谈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先天条件,而是个人的努力程度和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角度来谈。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奋斗的精神,怒放的生命。
2.勇敢面对挫折,让生命更精彩。
3.战胜困难,扛住挫折,涅槃重生。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是正面材料,但是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是一则2021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颁奖词。江梦南是一个人生虽无常,从小失聪,却依靠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的湖南女孩,以对梦想无止境的追求实现人生逆袭,就像是一朵迟开的鲜花,怒放在世人眼前,美丽而芬芳。“先飞的鸟”“迟开的鲜花”带有极强的隐喻性,“坚定的方向”更是她实现“突围”的关键因素。材料二是张桂梅女高誓词中的一段话,是一则比喻式材料,通过“高山”与“溪流”、“峰巅”与“沟壑”、“人杰”与“草芥”、“伟人”与“懦夫”的对比,来展示自己的远大人生理想:拒绝平庸,成就不凡。
“致敬向上的力量”是演讲主题。人生会逢逆境,坚定前行的方向;人生需要理想,不能自甘平庸。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不能妄自菲薄,不顺时我们就做“先飞的鸟”,甘当“迟开的鲜花”;要坚信自己是“高山”,是“人杰”,绝非“溪流”与“草芥”;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俯视”和“藐视”是勇气更是智慧。只有有树立理想,才能激发斗志,发挥潜力,努力向上。如果甘于平庸,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会碌碌无为,虚度一生,更不用说帮助他人、报效社会了。如果处处选择躺平选择逃避,那就无法“突围”,就成了“卑微的懦夫”,只能任由别人来“藐视”了。
首先应综合考虑两则材料,明确立意,然后据此行文。立意可以选择一点,深入发掘;也可以选择两至三点(只要是从材料中合理概括、适度引申出来的,都不偏题、跑题),逐条分析。作者的身份已限定,即“当代高中生”,所以应结合当代高中生的思想现状来呼吁坚定正确方向、树立远大理想,从逆境中突围,拒绝平庸,提倡奋斗精神,等等。情境已设定,写一篇文章参加复兴中学文学社举办的以“致敬向上的力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立意:
1.拒绝平庸,努力向上。
2.树立远大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3.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人生。
4.勇敢踏过荆棘,方能迎来曙光。
5.精神强大方能傲视苍穹。
3.例文:
身边的感动
初春的风还是很冷,即使在早晨,它依然想掠走我身上每一片温暖。我裹紧外套,快步走在长长街道上,去做核酸检测。
扎起的帐篷,严守以待的医务人员,来来往往的志愿者,嘈杂的大喇叭,使宁静的街道格外热闹,站在人群中,我感受不到病毒所带来的恐惧,这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使我放松了警惕。
昨天刚下了雨,天空像掉了色,惨白的像医院里满是消毒水气息的墙壁,道旁的枯树,星星点点的泪水,真是凄凄惨惨戚戚。朗月梦回,最是心头那一抹白色身影。此时,虽凉意习习,却也遮不住春意融融。暮色深沉、夜晚来袭,忙碌了一天的白衣天使依然要坚守抗疫前线。在厚厚的防护服的包裹中,虽早已身心俱疲,但却不能休息。手叉着腰,佝偻着背,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忽然,我脚下一凉,惊了一下,定睛一看,是一位身着绿色志愿服的老奶奶,正喷洒消毒水,她连忙向我说道:“对不起啊小朋友。”看着她慈祥的脸庞,心中的不满随之消散,甚至有些惊慌失措,为了不让她误会自责,我结结巴巴地解释:“没没没,没洒身上!”
她手中拿着喷杆花洒,伛偻的身上背着超大的喷雾水箱,颤颤巍巍却娴熟地移动着、工作着,斑白的头发拢到耳后,微风一吹,又散落出来,随风飘荡,好像无依的蓬草。嘴边一直重复着:“躲一躲,别溅身上!”那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几秒钟就透过口罩,真的难以想象是怎样的信念让老奶奶坚守工作岗位。
她如一位江南水乡摆渡的渔人。我不禁心中为之羞愧。我们都是世界的过客,可有的人却深爱着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
风息了,树静了,天空明艳如火,恰与她的工作服交相辉映,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没有哪一个坎儿不是用来跨越,就像困难总是在被战胜后为胜利加冕。感谢你们,我们亲爱的志愿者,伟大的医护人员,你们才是最可爱的人。你们在黑夜带给我们憧憬,在白昼为我们护航。是你们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多少次泪目,多少声加油,多少番感动。温暖的力量在疫情面前凝聚成墙。我们相信阴霾终将散去,疫情终将结束。
疫情当前,面对高考的我,没有理由退宿,没有理由懈怠,因为身边的感动常在,总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云开雾尽、繁花似锦不再遥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中国飞人苏炳添、失聪女孩江梦南之所以能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们赤心为国的奉献精神、超越伤痛和年龄的拼搏精神、突破听力障碍求知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国人。由此可见,让人产生感动的,主要是因为人们身上的某种精神特质,让他们看到了这个人物身上别具一格的特色,并触动心灵。
而试题要求围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瞬间,掘取其中让自己感动的内容写一篇记叙文。对此,写作时万不可平铺直叙地记录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或这个人做某件事的全部过程,而是应该重点突出,围绕事件的转折,或人物特殊的言行举止或外貌特征进行着重描写。当然,材料围绕感动中国这一宏大主题引出感动这一写作话题,所以考生在写作时最好不要局限于自己身边的小感动,最好能从高处着眼,展现能体现生命意志或国家精神的感动。
立意:
1.感动于风雨摧残下昂首挺立的野花。
2.暮光中,见证历史沧桑的石狮子是感动。
3.我为阅兵式上那坚毅的眼神而感动。
4.例文:
凌云之木不畏弱,青年奋力当自强
看雕栏玉砌湮没于尘灰淤泥,闻角声满天起于败军穷寇,历史这本满是空白的书,记录着无数弱者自强的故事。视障运动员王跃的突破,失聪学子江梦南的超越,都表现出内心的倔强,都展示出生命的自强。
困难如山,道路慢长,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委屈和痛苦,只要有为了心中的愿望,激流中鼓足勇气,坚定而顽强,燃起雄雄的斗志,就一定能战胜命运给予我们的苦难。从唇语开始,失聪女孩江梦南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生命盛开在无声的世界里。她的努力,展示出新时代青年的阳光风采。
弱者当以弱为跳板,当已被压到最低,即是反弹之时。“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不堪重负的灵魂。” 当梵高受尽世人白眼的时候;当“当代海军花木兰”杨扬第一次指挥主炮射击仅有一发炮弹上靶的时候;当袁隆平的论文遭到外国学者嘲笑的时候,他们一定都曾憧憬着有一天要站在自己领域的金字塔上,俯视过去,造福人类,而事实的确如此,他们都做到了。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只要心怀梦想,只要不懈奋斗,弱也可以变强。回顾往昔,民国时期的动荡不安,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再到改革初期的坎坷艰阻。诚然,开始的我们处于世界的下风,处于一个弱国地位。但看今朝的祖国,是全面小康的中国,是科技发展的中国,更是体育兴旺的中国。中国从弱转强是当代铁人王进喜,是孤岛坚守几十载的黄旭华,更是几代人自强不息,风雨兼程的结果。尤其在我国芯片面临“卡脖子”危机时,华为公司肩挑大任,推出“鸿蒙系统”,彰显了中国力量,勾起无数中华儿女爱国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千帆竞渡,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成功的道路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大大小小的挫折无法避免,而面对挫折时真正的强者会在命运面前昂起头,以大无畏的精神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就像伟人毛泽东,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都能够笑看风云,最终成就一世英名。
时代的大潮已卷起,青年之责,我辈少年理应念兹在兹,不囿于强,不甘于弱,奋发有为,许身家国,壮今日中华之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从身体条件来说,江梦南半岁失聪,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是通常意义上的“弱者”;然而她却取得了常人都难以取得的成绩,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并荣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从江梦南的故事中我们发现,“强者与弱者”并非恒定,是可以转化的,“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今天的强者,可能是昨天的弱者;今天的弱者,也可能变成明天的强者。强弱只是相对,暂时的弱小并不可怕,弱者只要肯为,照样能取得成就,进而成为强者。
如何转化,让“弱者”变成“强者”?那就需要有江梦南这样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体魄可以“弱”,而精神必须“强”。可谈由弱转强的原因、方式等。考生需要想到精神、心灵之强与弱。需要从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等方面去考虑。考生可从江梦南身上汲取力量,明确自身担当,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同理,国家和民族也是这样。我们经历过由强到弱的转换,现在我们正在经历逐渐变强的过程。要想让祖国强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从江梦南身上学习某种精神,让自己变强、让国家变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写作时可以由江梦南的故事引出“强者与弱者”的观点,然后论述对于“强者与弱者”的看法。在阐释内涵之后,必须要论述“强者与弱者”是可以转化的,然后重点论述如何转化,需要哪些条件;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从自然到个人,到国家、民族,阐述强弱转化的道理和意义。
立意:
1.拼搏不息,弱者可以成为强者。
2.强弱非天定,自强者恒强。
3.强者应自危,弱者勿自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