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社会思品一轮复习精品系列(发展的选择06)——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32、33)(复习课件+考点解析+巩固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中考社会思品一轮复习精品系列(发展的选择06)——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32、33)(复习课件+考点解析+巩固练习)

资源简介

课件20张PPT。——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
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32、33)2015年中考社会思品
一轮复习精品系列考点分析考点32:概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b)
考点33: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a)考点解析考点32:概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b)历史与社会九下P36—44 194919561978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时间界定3.你能说说我国在上述时间内段还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事件吗?2.说说1949、1956、1978年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大事?19501952195319561957195819661976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194919781951西藏和
平解放土地改革
基本完成1.巩固新生政权(P36—38)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P39—41)3.失误与挫折(P42—44)学法指导2.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不是1949年,而是1956年底。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4.“文化大革命”何时结束?错误是如何纠正的?
(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建设经验磨炼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事实说明,无论面对什么挑战,承受多大压力,经受多少挫折,新中国都会奋然前行。考点33: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a)(历史与社会九下P45—47) 考点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学法指导1.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比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近现代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转折性重大事件。4.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巩固新生政权时间:意义:1951年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时间:结果:目的:背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干涉,我国东北边境城市遭到轰炸、扫射。1950年10月~1953年7月。保家卫国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复习小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时间:中心任务:结果:意义:1953~1957年底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中共八大召开:为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良好的开端完成时间:内容和方式意义:1956年底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土法炼钢炼(毁掉山林);“文艺卫星”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1958对我国社会主义
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不足农民的自留地、家畜、
果树被收归公社所有;
集体劳动;吃大锅饭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毛泽东的错误
林彪、四人帮的罪行;盲目的个人崇拜贴大字报、开批斗会、破四旧;党和国家领导人被罢免和迫害;政府瘫痪;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群众组织大规模武斗1966-1976民主和法制遭受
破坏;经济发展
困难;科研停止;
干部知识分子深受迫害1958失误与曲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思想基础内容意义: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请不要转载!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巩固练习
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32、33)
一、选择题:
(一)巩固新生政权
1.2014年3月28日,43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烈士陵园,“战机护回程,忠魂归故里”,他们将与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同眠。与此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21*cnjy*com
A.甲午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2.2013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北省西柏坡提出“面向未来的赶考”;六十五年前,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时提出“进京赶考”。下列能够体现毛泽东“进京赶考”成绩的是( )【来源:21cnj*y.co*m】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 ③土地改革 ④港澳回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那么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5.依据右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手工业
6.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
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
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
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
7.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8.右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要是对 进行的改造。(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表为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
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1.右边为某老师上课板书设计,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共同纲领》的制定 B.新中国的成立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三)失误与挫折
13.下图是“大跃进”期间的宣传画和报纸。它反映了当时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的( )
A.高指标
B.瞎指挥
C.“共产风”
D.浮夸风
14.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造成右图B点到C点经济发展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5.右图A→B和B→C的发展阶段的经验,启示我们( )
①一切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②经济发展速度应放慢些
③发展经济要符合经济规律
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一些历史名词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串联”“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整风运动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7.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所示火花属于下列哪一时期的历史遗存( )21·cn·jy·com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8.口号是历史的浓缩,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打倒一切”“选择有理”“停产闹革命”这类口号出现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2-1-c-n-j-y
A.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D.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
20.“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讲这段话的历史场景是在(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巡讲话 D.中共“十二大”
2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是指(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一国两制”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23.阅读下表,指出直接影响1980年后中美贸易显著增长的因素是( )
中美贸易趋向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美国对华出口
60
304
3755
3855
中国对美出口
32
156
1059
3840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人民公社化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4.近现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时期
经营管理模式
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
(1)
关注民生,但未落实
土地改革时期
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 (2) 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的
(3) 准备了条件
三大改造时期
(4)
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5)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启示
(6)
25.为进行“寻根”教育,某校开展“搜寻记忆——我写家史”主题活动。请根据小明同学的活动过程,按要求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与爷爷访谈】爷爷出生于1940年,随着小明的提问,他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流离失所”是9岁前爷爷的最大感受,他说在9岁前有一次安居的机会,但很快失去了这次机会。21教育网
(1)爷爷拥有这次“机会”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又“失去了这次机会”?
【解读爷爷的“宝贝”】下列是小明爷爷珍藏的部分“宝贝”:
(2)写出上述三件“宝贝”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我写家史”】小明拟以《时代的脉搏》为题写家史。提纲如下:“1979年——走进新时代”“2000年——步入小康生活”。21·世纪*教育网
(3)请你根据上述提纲,联系自身实际写一写自己的家史。
26.有学者曾将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分成两段,“前三十年收获的是民心,后三十年收获的是美元(发展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www.21-cn-jy.com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论述和高度评价了“前三十年”对当代中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件大事: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www-2-1-cnjy-com
材料二:1978—2013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年份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3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524
20370
102308
568800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6955
(1)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取得了哪些“收获民心”的重大成就。(举出两例)
(2)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严重曲折?这些挫折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3)材料二的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A
C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C
D
D
C
C
B
题号
21
22
23
答案
D
C
D
24.
(1)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
(2)封建土地(或: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3)工业化建设
(4)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合作社”“合作化”“集体化”“社会主义改造”)
(5)人民公社化
(6)政策的制定要注意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符合国情,切人实际;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简单粗暴;等等。(说明: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2·1·c·n·j·y
26.
(1)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等。(符合时间段和史实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经验: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基本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写出两点即可)
(3)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考点解析
考点32 概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b)(历史与社会九下P36—44)
1.巩固新生政权(P36—38)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但巩固新生政权仍面临着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具体措施。
西藏和平解放
(政治)
为了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促成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双方代表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肃清残敌
肃清了国民党旧政权留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和土匪,解放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几个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
抗美援朝 (军事)
背景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战火一直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
开始
1950年10月,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结束
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结果
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
性质
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目的
支援朝鲜,保家卫国
土地改革(经济)
开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陆续进行土地改革
完成
1952年底,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约三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
意义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取得成效:新生政权得到巩固,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生命力。
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P39—41)
“一五”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指导方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成就
“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并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②交通方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修建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意义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大改造
时间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意义
标志着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开始步人社会主义社会
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9月
内容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
意义
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为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良好的开端
3.失误与挫折(P42—44)
理解改革开放前中国经历的失误与挫折的内容及影响,感受新中国成长的曲折性。
“大跃进”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58年开始
1966—1976年10月
领域
经济上
政治上、文化上
发生原因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表现
工业上: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掀起全民炼钢运动。
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流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观点
实行“一大二公”,“大”是指规模大;“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采取“大民主”,破四旧、大字报、批斗会等的错误方法;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危害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脱离了实际,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挫折
刘少奇、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遭受迫害;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各级政府瘫痪,工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国民经济状况迅速恶化。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动乱之中
启示
①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①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
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法指导:
1.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阶段,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建设经验磨炼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事实说明,无论面对什么挑战,承受多大压力,经受多少挫折,新中国都会奋然前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不是1949年,而是1956年底。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4.“文化大革命”何时结束?错误是如何纠正的?
(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考点33 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a)(历史与社会九下P45—4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时间
1978年
主要内容
①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②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③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④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⑤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⑥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伟大意义
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学法指导:
1.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时间
事件
转折意义
1911年
辛亥革命
它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亿万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比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时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主要开创者
毛泽东
邓小平
特点
农村包围城市
实行改革开放
历史任务
反帝反封建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重要成果
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取得了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3.中国近现代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转折性重大事件。
时间
事件
原因
影响
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开放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加快经济发展,主动开放
中国开始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4.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事件
时间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1952年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
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提高、扩大公有化程度和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