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5.1《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法治观念: (1)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3)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 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唐山打人事件”,引入本课课题——《法不可违》 思考问题: “唐山打人事件”案犯一审全部获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
新课讲授 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46—52内容,结合导学案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和区别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 (一) 违法无小事 探究一:运用你的经验 他们会等我的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3)给我们的启示? 点拨: (1)他侵犯了集体财产,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接受法律制裁。 (2)只有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树立法治观念,才能避免走上违法道路。 (3)①小勤虽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②我们要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的行为,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 探究二:问题探究 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 点拨: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教师小结:法律的重要性(作用):①法律的指引作用,即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②法律的评价作用③法律的强制作用,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探究三:三种违法行为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下三个镜头: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警告处罚。 镜头三:陈某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教师小结: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产生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一般违法行为(轻微)和严重违法行为 探究四: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 多媒体展示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的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疑问 探究五: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根据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来寻找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教师小结: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1.酒驾 2.醉驾 3.欠钱不还 4.抢劫他人财物 5.拾得别人的钱物不还 6.吸毒 7.贩毒 探究六: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探究四思考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小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举一反三:判断正误 1.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是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2.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3.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探究七:身边常见违法行为 利用多媒体播放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八:牛刀小试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新闻: 新闻一:近日,江苏沭阳17岁女子梁某因不佩戴口罩强行进入步行街,并采取打耳光、脚踹等方式多次殴打防疫工作人员被行政拘留七日并处二百元罚款。 新闻二:南京64岁老太毛某宁因为擅自离开封控地,隐瞒行程,造成疫情外溢,被刑拘,警方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对她立案侦查。最高判7年!“胡”了扬州城的南京“毒王”毛老太被刑拘。 新闻三:网传视频显示南通一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将老人从车上拎起摔在地上,动作粗暴引发网民关注。南通警方16日发布警情通报称,15日该市开发区小海街道城管协管员吴某在管理流动摊贩的过程中,对被侵害人张某实施了故意损毁财物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吴某行政拘留15日并处罚款1000元。 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①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学生自学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这三个镜头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寻找区别与共同点 学生快思快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快思快答 学生思考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违法行为? 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三则新闻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的形式调动学生回归课堂,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能力 通过设问,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通过视频方式再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学习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改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
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师生对于违法及犯罪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严以及法律保护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在教学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到教学资源挖掘不够,知识性地讲解偏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一节课,我也收获丰富,在教学课堂中也得到了成长,积累了新的教学经验。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与学生一同在成长中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