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人教版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 人教版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其书写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水变成含碳元素的高价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欢迎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看到这种广告,你觉得这种加盟靠谱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水变油”这个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师活动】你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特别提醒:
(1)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非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如蜡烛燃烧剩余的部分不计算在内。
(3)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气体的质量必须计算在内。
(4)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守恒、分子数守恒等。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内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那么,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活动】在化学反应前后,有哪些量是一定变化的?可能变化的或者不变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总结:
六个“不变” 宏观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 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 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内容。
(三)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请说出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天平保持平衡。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提问:(1)为什么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
(2)为什么在玻璃管上方套一个小气球?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1)防止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2)①调节锥形瓶内的压强;②密封作用。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请说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天平保持平衡。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请说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产生气泡,天平不平衡。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镁条燃烧
【教师活动】请说出镁条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有白色固体生成,天平不平衡。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提问: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镁条燃烧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总结:(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烧杯中剩余的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2)镁条燃烧反应,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氧气的质量转移到生成物中,但是天平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生成物质量有可能会减少,是因为产生白烟逸散在空气中,造成氧化镁散失过多;生成物的质量也可能增大,是因为镁条较长使多数氧化镁附着于镁条之上;天平也可能在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平衡。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三”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定量的方法对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和描述,并得出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
二、化学方程式
(一)定义
【教师活动】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意义
【教师活动】化学方程式在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在量的方面可以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也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完成“学习任务四”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读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宏观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微观角度: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质量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原则
【教师活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活动】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书写步骤
【教师活动】如何书写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学习过的步骤进行描述。
(1)写:左边写反应物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化学式,中间用短线连接。
(2)配:配平,检查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3)标: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点燃、加热等),把短线改为等号。
(4)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标注、生成物状态标注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特别提醒:
(1)标注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加热()、点燃、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2)标注气体或沉淀符号,若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则需标“↑”(或“↓”);若反应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则不标。
3.配平——最小公倍数法
【教师活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在这里使用了比较简单、常用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你能用刚才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中的例子说明是如何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吗?
【学生活动】第一步:式子左边的氧原子数是2,右边的氧原子数是5,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
第二步:用所得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该原子的个数,在前面配上5,在前面配上2。
第三步:式子右边的磷原子数是4,左边的磷原子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
【教师活动】第一步:求最小公倍数。
找两边各出现一次且数目相差较大的原子,求其最小公倍数。
第二步:求化学计量数。
用所得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该原子的个数,所得数值即为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第三步:求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确定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教师活动】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五”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巩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要求。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活动】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教师活动】你能说明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吗?
【学生活动】设未知量;写化学方程式;标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列比例式,求解;简明地写出答案。
【教师活动】氮化铝(AlN)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在氮气流中由氧化铝与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制得氮化铝:。若有14 kg的氮气参加反应,可生成氮化铝的质量为多少?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六”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解:设可生成氮化铝的质量为x。
28 82
14 kg x
x=41 kg
答:可生成氮化铝的质量为41 kg。
【学生活动】检查“学习任务单”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是初中化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化学反应的基础。掌握所学的原理和技能,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三)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二、化学方程式
(一)定义
(二)意义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原则
2.书写步骤
3.配平——最小公倍数法
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
(二)计算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