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东晋在某次战争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某次战争”指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北方统一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3.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
D.牧野之战
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是
A.前秦 B.北魏
C.鲜卑 D.女真
5.如图是2013年河南洛阳衡山北魏帝陵墓出土一枚光亮如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铸造时间为491年至518年)。由此可以推定
A.金币专供于北魏帝王享乐之用 B.北魏时期东西方的商业交流频繁
C.丝绸之路的终点是拜占庭帝国 D.丝绸之路的起点已经易位于洛阳
6.“草木皆兵”的成语源于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城濮之战
D.淝水之战
7.在纪录片《中国》第八集《融合》中,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带领鲜卑族,主动发起变革,融入汉文化。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有( )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人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这些措施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9.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幅图片,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穿裤褶服装的南朝乐队(裤褶,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
A.区域风俗 B.民族交融 C.棉纺织业发展 D.北魏物质生活
10.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
A.长安 B.建康 C.洛阳 D.北京
11.与下面表格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A.五胡内迁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12.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巩固自身统治
C.结束分裂局面 D.加速社会转型
13.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须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下面哪个史实说明这一结论(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下图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孝治国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商鞅变法 B.戚继光抗倭 C.孝文帝改革 D.郑和下西洋
16.“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推动了社会发展 C.统一了语言文字 D.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综合题
17.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
—— 毛泽东
材料三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想一想这一事件促进了当时北方的什么现象?
(4)综合上述改革,请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三、论述题
18.葛剑雄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黄朴民则认为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和前秦发生了淝水之战,东晋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故D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在秦朝末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均在东汉末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详解】根据材料“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可见,汉人和胡人的生活饮食等习惯相互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北方统一在材料中不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汉人和胡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不属于中外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文化昌盛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B
【详解】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息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分别发生在汉朝、战国和商末周初,因此排除;北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选B项。
点睛:解体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范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题干的关键词“多元文化融合景象”,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可知,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影响最大。
4.B
【详解】根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有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同宋、齐形成了割据局面,所以答案选B。
5.B
【详解】根据“北魏帝陵墓出土一枚光亮如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可得出当时已经有对外的商业交流,才会出现外币,B项正确;专供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终点并不是拜占庭帝国,排除C项;东汉时期,丝绸之路起点已经在洛阳了,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木皆兵”的成语源于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后,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故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属于商鞅变法内容,排除ABD选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虽、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表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故A正确;依据所学知识,门阀制度开始产生于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十六国和北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多采取汉制进行统治,但材料无法体现这些措施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基础,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孝文帝改革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结合所学,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材料不能体现孝文帝的改革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故D项错误。
9.B
【详解】根据图片及注释可知,南朝汉人着游牧民族的特色服饰——裤褶,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中的服饰为汉服,这体现了服饰文化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洛阳,它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C项正确;长安是前秦首都,建康是 东晋首都,前燕曾以蓟(今北京)为首都,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C
【详解】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孝文帝进行改革,主要实行 汉化正常,如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以及用汉制,表格中描述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改汉姓措施,C项正确;五胡内迁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的内迁,排除A项;商鞅变法没有涉及到改汉姓的措施,排除B项;忽必烈改制也没有涉及到改汉姓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其统治者追溯初祖时将自己视为黄帝的后裔,并在政治层面强调对黄帝的祭祀,甚至改姓元氏,这体现了北魏统治者认祖归宗于华夏始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合法性,巩固自身的统治,故B正确;AD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北魏并没有结束分裂割据,故C错误。
13.D
【详解】从“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就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才能真正地成为‘中国之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践行华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这与题干“占据中原”“践行华夏文化”相符,D项正确;管仲改革,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当时的齐国并未占据中原,排除A项;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国富兵强,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并未占据中原地区,排除B项;松赞干布是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但吐蕃也没有占据中原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官制、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以孝治国等。其中穿汉服是鲜卑贵族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所以③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15.C
【详解】根据材料“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可知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所以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孝文帝改革,故选C;商鞅变法、戚继光抗倭和郑和下西洋都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BD。
16.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的措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予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要求说汉话的措施,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是推动了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力的增强,B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有统一度量衡的措施,A排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统一文字的措施,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学习汉人文化,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也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但是商鞅变法与民族交融无关,D排除。故选B。
17.(1)齐桓公;管仲
(2)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可推动社会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1)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齐桓公。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可得出鼓励耕织;“尚军功以树国威”可得出奖励军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汉姓等措施。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主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可推动社会发展等。
18.论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
论述: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鲜卑族的民族特性,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既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又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孝文帝改革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等信息可知,史学界对孝文帝改革持有支持和反对的不同意见,而评价改革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正面看,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另一面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鲜卑族的民族特性,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既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又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