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3.6 我们神圣的国土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上册3.6 我们神圣的国土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三课时优质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我国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的地形和气候特点,知道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有一定的依赖,人们的衣食住行因地理、气候、习俗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和分析资料,学习利用资料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人们认识和适应自然的不同方式与习俗,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祖国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了解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们居住环境的差别;认识自然环境与当地经济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祖国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保护。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欣赏诗歌
1.欣赏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感悟祖国地大物博,播放诗歌(图文并茂)。
2.你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什么?
3.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幅员辽阔、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设计意图】
通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本节课开头让学生在诗歌中加深体会,同时对资源丰富、气候多样产生初步的认知。
(二)活动二:探究差异(交流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1.说一说
(出示《中国地形》图)观察地形特点,说一说中国辽阔的国土有哪几种地形?
2.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3.交流
师:请前后两桌共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这四种地形的相关资料。
4.生讨论,师巡视。
5.介绍四幅插图
师:(依次出示书中的四幅插图),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内容介绍不同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人们的生产劳动情况。
6.师小结: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页各具特色。
6.思考
我们所在地区属于什么地形呢?气候特点是怎样的?(预设:京山市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四种地貌类型,各占总面积的46%、21%、29%、4%。京山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间有冷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匀,常有旱涝发生;气候年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6.2℃。山地、平原温差明显,无霜期223天—243天,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08千卡/平方厘米—11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总时数1970.5小时,日照百分率46%。日照时数低山丘陵稍多,平原略少;夏季多、冬季少。年平均降水量1179毫米。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41%—45%,冬季占7%—8%,春季占28%—32%,秋季占18%—20%。年降水量水平分布,东部边缘略多,北部、西部略少。年降水日数104—130天,主要集中在春季和梅雨季节,4月最多,1月最少。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6—7月最多,6月暴雨中,南部多于北部,7—8月暴雨北部多于南部。)
7.农事生产
师:(播放所在地区农事生产的视频)请同学们说一说所在地区都有哪些农事生产?这些农事生产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预设:有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种植业主要种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畜牧业主要生猪、家禽;京山市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四种地貌类型,各占总面积的46%、21%、29%、4%。)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课堂上的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不同,对人们生产劳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三)活动三:分组展示(感悟人们的衣食住行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1.比较不同
师:看书中的三幅插图和资料(出示东北雪乡、水上人家、陕北窑洞),说一说这三个地方人们居住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分别说一说
东北雪乡:虽然冬天天寒地冻,但是,火墙、火炕和双层玻璃让屋里暖暖的。
水上人家:闽江江畔的居民时代以捕鱼为生。
陕北窑洞:黄土高原的窑洞就地取材而建,并且冬暖夏凉,是当地人们传统的民居。
3.分析衣食住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咱们家乡的衣食住行资料,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按照衣-食-住-行的顺序进行交流汇报,说一说家乡的衣食住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汇报展示
邀请小组向全班做汇报展示,讨论梳理信息,完成板书。(衣食住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物产资源、生活习俗)
5.总结过渡: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各具特色。可是这样的地区差异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请看这个生活片段。
6.课堂小剧场:明明的烦恼
明明的爷爷是东北人,奶奶是上海人,一到周末,全家人在一起就为了吃什么而发愁。爷爷要吃饺子,还要吃现包的饺子,奶奶要吃小炒,还要吃精致的小炒,这不,今天又吵起来了。明明感到很烦恼,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7.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8.总结:
不同地区生活习俗不同,我们需要彼此尊重,彼此关心,生活才能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家乡生活的衣食住行受到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加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尊重习俗差异。
(四)活动四:实践拓展(体味“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的内涵)
1.古诗擂台赛。
四大组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各一方,每个代表队背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诗。哪一组守擂成功,哪一组就是冠军。
2. (1)北方: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南方:
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东部:
刺巴郡守诗
两汉:佚名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4)西部: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合唱《爱我中华》,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擂台赛、歌曲竞猜、大合唱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祖国地大物博,各地生活习俗各异。再通过建立异地友好班级,让学生与不同地区的小伙伴的开展交往,增强文化融入。
4.师总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五、板书设计
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地理位置
衣食住行 气候环境
物产资源
生活习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