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专题07 2014年度科学持奖励大会(第03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专题07 2014年度科学持奖励大会(第03期)

资源简介


一、背景材料
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经济生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也要勇挑创新重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
2.政治生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连续14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体现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职能。政府要合理规划科技布局,从主导科技资源配置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转变,从选拔式、分配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职能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表彰科技工作者,有利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3.文化生活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特定的文化氛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氛围。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开展科技奖励,有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坚持自力更生、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点燃了博采互鉴、以开放促进创新创造的火种,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创新让世界瞩目。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4.生活与哲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企业要担起创新的重担,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目前我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不囿旧制、不循成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创新的主体,一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历史。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于敏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不遗余力、倾尽全力,他 “给力”祖国,祖国给予他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
三、能力测试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回答1-3题。
1.荣获2014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提供了重要手段,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表明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重要精神武器
B.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荣获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走向深水的历史性跨越,对维护国家领海权益、实现深海资源开发、开启中国深海时代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透明计算”,突破了传统操作系统的限制,对于解决操作系统长期受制于人的问题、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成功在于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②解放思想上、实事求是、否定权威
③勇于并善于发现和改造规律      ④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回答4-7题。
4.“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这是因为
A.维护世界和平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B.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
C.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
5.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
③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于敏说:“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志存高远。而非志无以广学,非学无以广才呀。”诗词艺术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广学,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②优秀文化决定人才成长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狂风,沙暴,饥寒;休克,便血,失眠;坚守,奋战,奉献……于敏全凭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从于老身上体现了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主义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③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       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企业要担起创新的重担,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回答8-11题。
8.推动万众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为此政府要
①主导科技资源配置       ②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④把吸引海外人才作为创新核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企业要担起创新的重担,是因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科技可以直接创造价值
③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④文化也是生产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丰厚肥沃的土壤。这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③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协同创新要坚持
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③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④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4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挚关怀。14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奋力攻关,收获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
材料二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20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说。于敏是中国的 “国产土专家一号”,他对此有些许遗憾。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经济意义。
⑵材料一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什么道理?
⑶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土专家”不足为法的依据。
⑷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知识,谈谈于敏先生给你的人生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