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专题06 习近平出席G20峰会访问澳新斐三国(第03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专题06 习近平出席G20峰会访问澳新斐三国(第03期)

资源简介


一、背景材料
塑共赢世界 谱合作新篇。2014年11月14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并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此次出访,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信心,提升了中澳、中新关系水平,深化了同太平洋岛国关系,让世界感到中国可亲可近。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经济生活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实现世界经济平衡增长,必须建设开放型经济,二十国集团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保护主义,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相互促进,合作共赢。
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
2.政治生活
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和平等权。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斐济,习近平主席同8个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共同决定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虽然是个大块头,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坚持促进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
3.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澳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友好情谊不断加深。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旅游收入来源国,澳大利亚稳居中国第二大海外留学目的地。
4.生活与哲学
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结构更优化,动力更充沛,前景更光明,将为世界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增强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信心。
坚持联系的观点。G20会上,习近平主席推动二十国集团成员在能源合作、反腐追逃、抗击埃博拉疫情、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中新关系仿佛一幅油画。这幅油画有多绚烂,不仅取决于总体构图,也有赖于局部元素。两国间30多对友好城市就是这些局部元素的有机组成部分。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过去几年,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同时,经济复苏之力并不强劲,金融市场还存在风险,国际贸易仍然在低位徘徊。
坚持全面的观点。金砖国家合作要做到政治和经济“双轮”驱动,既做世界经济动力引擎,又做国际和平之盾,深化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协调和合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三、能力测试
G20峰会的主题是经济增长、就业与抗风险,目的在于挖掘增长点,激发新动力,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回答1-5题。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创新发展方式,让创造财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力量充分释放。为此要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
③发挥计划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④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只有呼吸到新鲜空气,人的身体才能更有活力。”习近平主席用这个生动的比喻,表明中国政府坚定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紧密  D.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3.世界贸易扩大了,各国都受益。世界市场缩小了,对各国都没有好处。我们要继续做全球自由贸易的旗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此要
①培育全球大市场         ②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③用科技创新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④创造高质量就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习近平在G20峰会上指出,改革,需要有敢破敢立的政治勇气。不能让结构性风险进一步积聚,成为未来经济运行中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启示我们要
①坚持联系观点,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②防微杜渐,重视量的积累
③重视部分作用,使整体服从部分  ④深化改革,创造和改变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金砖国家合作要做到政治和经济“双轮”驱动,既做世界经济动力引擎,又做国际和平之盾,深化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协调和合作,捍卫国际公平正义。这表明经济和政治是
A.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B.对立统一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中国虽然是个大块头,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回答6-8题。
6.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促进政治社会发展
③一定文化决定一定政治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为此,中国将继续
①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②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主导世界市场的发展    ④确保通胀不破上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国坚持促进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中国真心希望同地区国家一道做大利益蛋糕,实现互利共赢。这表明
①我国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②我国坚定地维护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促进亚太发展是我国对外活动出发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也是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中澳、中新双方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回答9-14题。
9.中国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毛利族谚语说:“你我篮子在一起,大家生活更美好。”让我们携手合作,谱写中新关系发展新篇章,更好造福两国人民。这是基于
A.两国间的共同利益      B.两国根本利益一致
C.两国战略结盟的需要     D.两国合作取代分歧
10.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之一“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是中澳建筑师合作智慧的结晶。“水立方”的匠心独具、巧妙构思让大家赞叹不已。这一成功在于文化创新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立足实践,摒弃传统  D.洋为中用,文化趋同
11.新西兰奥克兰被誉为“风帆之都”。“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愿意同勇于开拓的新西兰人民继续携起手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共创中新关系更加美好未来。下列典故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有
①道法自然、居安思危   ②夸父追日、大禹治水
③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④仁者爱人、以人为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习近平在澳联邦议会演讲时说,澳大利亚有句谚语:“盯着太阳就不会被阴影困扰。”只要我们始终着眼长远和大局,增加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干扰,中澳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这启示我们要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    ②树立全局观念
③重视部分作用     ④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习近平主席形象地说:“中新关系仿佛一幅油画,这幅油画有多绚烂,不仅取决于总体构图,也有赖于局部元素。”两国间30多对友好城市就是这些局部元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期望双方友好城市要
①坚持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②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③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毛利人说,世上什么最重要?是人民。中新双方要面向未来,携手前行,使中新关系更好造福两国人民。这是基于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太平洋岛国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太平洋岛国的主要经济和发展合作伙伴,对促进岛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答15-17题。
15.中国真诚欢迎岛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经贸、农渔业、海洋、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这有利于
①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   ②促进各国生产力发展
③加剧区域内经济不稳定性    ④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自与南太地区岛国建交以来,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中国对岛国给予了大量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经济和社会援助,为岛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显著改善。这体现了
①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②我国尊重主权国家享有的自卫权和管辖权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斐济有句谚语:“一颗花蕾将孕育出千百万个果实。”中国也有句古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愿同各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这一祝愿表明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
③物质是运动的     ④事物运动无规律可循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8.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未来5年,我们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这些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这样的贡献,源自中国自身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
⑴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原因。
⑵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材料。
⑶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采取上述政策措施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