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专题04 习近平访欧出席核安全峰会(第01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 专题04 习近平访欧出席核安全峰会(第01期)

资源简介


一、背景材料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次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此访是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次欧洲之行,行程紧凑,活动密集、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出席了84场活动,双多边结合,大小国兼顾,政经文互动,既有国事活动,也有亲民交流;既顶层设计规划,又推动具体项目;既有精彩理念宣示,也有细微感人话语,通过访问,宣示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引导了外界正确认知中国,将全面提升我国同四国和欧盟关系水平。
http://www.21cnjy.com/http://www.21cnjy.com/http://www.21cnjy.com/http://www.21cnjy.com/http://www.21cnjy.com/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经济生活
经济全球化。坚持开放进取,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要提高经济合作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保护主义,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访问期间,中国同四国共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广泛,展示了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政治生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主权国家享有权利的同时,要自觉履行义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各国要切实履行核安全国际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当前,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3.文化生活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人文交流是促进和平发展的积极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也是包容的。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文化创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对外交流中,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定力,秉持包容、开放的精神,让文化成为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和巨大软实力。
文化传播的媒介。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通过普及教育,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4.生活与哲学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中法关系50年的发展历程,为双方维持特殊友谊、走好共赢道路凝聚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启迪。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
联系的多样性。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一国核材料丢失,全世界都将面临威胁。实现普遍核安全,需要各国携手努力。
重视量的积累。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也有一句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我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中法友好事业充满信心。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北京和阿姆斯特丹相距近8000公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欧相互走近、扩大合作的步伐,不能阻挡双方民众相互吸引、增进友谊的热情。
坚持全面的观点。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上个世纪,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
三、能力测试
1.荷兰是欧洲的门户和欧亚大陆桥的西端,习主席是访问荷兰的首位中国国家元首,建立的“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对中荷关系的首次定位。中荷关系定位是基于
A.两国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B.两国间的共同利益 
C.两国没有任何分歧     D.两国共同的国家性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回答2-4题。
2.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④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带有中国元素的服装,出席荷兰和比利时王室举行的盛大国宴。尽展中华文化风采,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①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  ②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③来自于对外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④来自于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外交礼仪,一叶知秋,见证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访问期间,对中国国家元首的礼遇,对习主席的热情接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的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敬重。这体现了
A.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回答5-6题。
5.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这是因为 ( C )
A.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
B.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
6.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是基于
①我国是世界是第二大经济休     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
③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我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 从战略、全面、持久的角度阐明了国际核安全事业的基本方向。回答7-9题。
7.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中国秉持这一立场是因为
①核扩散会加剧军备竞争,违背世界各国的利益
②核恐怖主义会增加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③核扩散会助长强权政治,导致世界战争不可避免
④反对核扩散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我们在核安全领域多作一份努力,恐怖主义就少一次可乘之机。为实现持久核安全,中国愿意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这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矛盾双方只有对立,没有统一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朋友越走越近,良言越说越亲。2014年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署名文章《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回答10-11题。
10.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中法作为全面战略伙伴,要互尊互信、协作创新,继续引领中欧关系和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发展。这是基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惟一标准
11.法国有一句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也有一句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中法谚语寄语两国友好,这体现了
①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当前,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
①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④联系的客观性,人们能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下列俗语包含哲理与盲人摸象一致的有
①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②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演讲指出,我们要共同坚持市场开放,加快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探讨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实现到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我们还要积极探讨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让亚欧两大洲人员、企业、资金、技术活起来、火起来,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材料二 核能关乎人类的发展进步,核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 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以公平促合作、以合作求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⑴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分析中欧为什么要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建设增长繁荣之桥?
⑵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提出“核安全观”如何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15.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⑴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⑵材料如何体现了意识的作用。
⑶结合材料,就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两条方法论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