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招考院权威解读高考说明 试卷难度中等 语文:更加突出能力立意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我省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选考内容主要对应于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大学对新生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部分选修内容将如同去年一样继续纳入到必考内容当中,比如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运用等。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分值保持不变,仍然是必考内容132分,选考内容18分。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随着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的变化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考试能力要求中,对探究能力的表述,由2007年的“探讨疑点难点”改为“探讨疑难问题”。 必考内容中,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由2007年的“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删掉了对“一般说明类文章”的考查。 选考内容中,对文学类文本的四种文学体裁,作出了顺序上的调整,由2007年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改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增加了“科普文章”,删掉了“访谈” 和“社科论文”两类文章,将原来的“调查报告”改为范围更加宽泛的“报告”。 2008年我省高考命题会继续注重对双基的考查,也将更加突出能力立意。2008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无论古代诗文阅读还是现代文阅读,都将继续选择文质兼美且有考查价值的阅读材料,使试题有适当的难度和较高的区分度。 三、高考说明中的三点省略 2008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在“试卷结构”中没有明确每一方面考试内容的题型题量,在“题型示例”中也没有出现作文题的题型,“题型示例”之后也不再有“参考试卷”,以期考生在日常学习和考前备考中能广泛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文能力,真正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例如,作文题也没有题型示例,这意味着所有的作文题型都在考试范围之内,只要考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语言表达水平,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足够的写作训练,那么无论做什么类型的题目都应有上乘表现。 这些变化旨在使考生在考前的复习中不要陷入枯燥、有限的题型训练或者盲目的猜题押题中,而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按照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去复习,在高考中显示真正的语文水平。 四、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共两个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各18分;它们当中对应的每个小题的分值也保持相等,以体现公平。考生可以根据试卷的明确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不能都选。至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关于选做题难度相等的问题,命题人会尽最大可能非常慎重地来解决。但难度只能大致相同,绝对一致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说,“难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考生有选择的自由。 数学: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2008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本着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原则,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2007年我省的高考是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成功实现了由旧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命题保持相对稳定符合高考命题工作的规律,也是科学命题的要求。2008年的高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第二年高考,在保持山东省去年高考数学基本题型不变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继续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这与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在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选定上要以中学数学教学为现实基础,基于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试题设计上要尽量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例如,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数学应用性的考查等,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另外,由于我省各地市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B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命题将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体现高考命题的公平性。同时,试卷应保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一、高考说明的三个特征: 1.强调基础 《说明》继续强调对考生数学基础的考查,即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同时又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考生要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高考试题大部分都是基本题,但基本题不一定是简单的题,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能力解决的基本的问题。 2.注重能力。数学中的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决定了高考数学命题必须突出能力立意,在注重考查数学基础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灵活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既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又对考生升入大学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应用。《说明》对于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提高。近几年的高考数学命题都加强了对应用性问题的考查力度。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对材料的理解提炼出相关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加以解决。应用题能够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它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应用题的命制将本着“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把握好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及方法的深度和广度,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同时结合我省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首先是在考试内容上“一减一增”。由于我省高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涉及“聚类分析”的内容,结合我省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和高等数学教学情况,删除了对“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的考查要求。 其次,今年的高考说明对某些考试内容的考查要求也作了一些调整。 考虑到“数学命题”是学生获得新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基础。所以今年对“命题”的考查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对“理解命题的概念”的要求;另外对“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要求更加具体,改为“了解‘若,则’形式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今年对文科考生“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要求考生“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等。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仍然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钟。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150分。第Ⅰ卷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共12题,60分。第Ⅱ卷为填空题和解答题。填空题共4题,16分。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共6题,7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其中,将以中等难度题为主。2008年高考数学科目仍然不设置选做题。 英语:突出“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与2007年相比,今年英语科目的考试说明稍有变化。 一、命题指导思想 首先,在实施新课程之后,我省各地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如果仅依据某一套教材命题就会有失公平。因此,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我省的考试说明为依据,而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第二,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等题目的选材上,这些题目应注重选取贴近考生、贴近生活、新颖的、时代感强的材料。写作题的主题最好涉及与每个考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引导考生思考现实问题,使每个考生均有内容可写,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展示其英语写作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写作而写作。 第三,本着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原则,命题保持相对稳定。 2008年英语高考试题没有出现新的题型。试题依然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听力部分、英语知识运用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和书面表达部分。各部分的分值也与2007年保持一致。第I卷(选择题)占105分,第II卷(书面表达)占45分。 命题还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考查考生英语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材料选择注重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第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与2007年一致。2008年依然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设定的八级要求命题。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也与2007年保持基本一致,但是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听力部分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2008考生在复习备考听力部分时可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往年命制的听力题。 第二,取消了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所选文章的字数限制。 2007年考试说明对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以及阅读表达的阅读量进行了限制,其中,完形填空短文为200至250词,阅读理解短文总阅读量约1000词,阅读表达总阅读量为200至300词。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些字数限制已经不再适应我省考生的实际水平。事实上,近两年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两个题型所选文章都已超出该字数限制,因此今年考试说明中取消了该字数限制,但在命题过程中会加以控制,试题总阅读量不会与往年有较大出入。 考试说明的这一调整符合新课程改革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命题人员控制试题难度。以完形填空题为例,适当增加文章长度,使空与空之间的间隔增大,实际上增加了对考生的提示信息,能适当降低试题难度。反之,文章越短则越容易导致试题偏难。 第三,英语试题仍然不设选做题。 任意选修课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的,不适合所有考生,而且课程标准也没有对任意选修课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难以命题和评价。因此,2008年我省高考英语科仍不命制选做题。 四、题型示例 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分题型列举了部分典型例题。从题目的特点来看,都是选择了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提出“新问题”而设计的。同时,这些题目都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题型示例”中列举的例题是各题型中的典型代表,对命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向作用,考生仔细阅读考试说明,研究题型示例中的例题能对复习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文科综合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2008年高考说明中“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表述,是整合了教育部制定的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考试大纲的相关目标和要求而制定的,两者在基本内涵和精神上一致。它共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考核目标,每一项考核目标均包括三项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二)考试范围 文综科目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均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2008年高考说明中关于考试范围的规定,值得注意的几点是: 1.在“文综”科目的必考内容中,思想政治学科除了规定的四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还包括年度间的重要时事政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内容;地理学科除了规定的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鉴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还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2.山东省2008年的高考“文综”科目共保留了8个选修课程模块,作为选考内容。2008年高考说明中对于选考内容范围的规定,仅仅是针对2008年高考而言的,将来可能会作进一步的调整。不应简单理解为2008年延续了2007年规定的选考内容,2009年高考也必然还是这些内容。上述规定对于2008年之外的高考来讲,不具有指导意义。 3.根据2008年教育部考试大纲,2008年高考说明也对考试内容作了一些修改。与2007年相比,主要变化有:历史学科中“近代中国”部分的“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目下的5个子目录前后顺序作了调整,内容没有变化。思想政治学科中“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两目在表述上改为“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人大代表的职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改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两个考点,具体表述更加贴近教材。 二、考试形式 与试卷结构 2008年高考说明中“考试形式”部分明确规定: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240分。 “试卷结构”中值得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是: 1.从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思想政治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为4个,而地理、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分别是3个,在试卷结构设计上应当对此有所体现;而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等因素考虑,文综考试作为一个整体,试卷中各科比例又不宜过于悬殊。所以,思想政治必考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地理、历史必考题的分值比重分别约占32%。 2.对于“选做题”,继续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针对列入山东省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范围的8个选考模块,整个文综试卷将会命制相对均衡、等值的8道选做题,供考生自行选做3道。但是,考生对于选做题的自主选择权依然有限。考生须从三个科目的题目中,确保各选做1道,而不能3道题目全部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两个学科领域之内进行选择。 按照规定,某一学科的选做题不会跨其他选考模块命题,更不会跨其他两个学科命题。学科内选考模块是否可以跨必考模块命题,2008年高考说明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是否跨模块命题,跨的程度有多深,不可能有一定之规,将会由命题者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题型示例 2008年高考说明中“题型示例”部分得到了加强。文科综合科目的三个学科共精选了61道不同命题形式的典型例题,题目数量增加,题目类型和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对于“题型示例”部分,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是: 1.“题型示例”中三科所选题目的数量不等,但并非反映了三科之间高考分值比例关系,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考虑题目类型而灵活选择的。高考说明中所列的“题型示例”,是文科综合科目的“题型示例”,而非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单个学科的“题型示例”。 2.“题型示例”主要是反映题目的常见类型、呈现方式等,只是为考生了解高考,为命题者命制试题提供的一个“参考”,而非2008年高考试题的模板,切忌对号入座,机械地模仿。一些题目代表的仅是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 3.“题型示例”中的题目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特别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体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山东地方性特色,等等。 另外,2008年高考说明与2007年高考说明相比,删除了“参考试卷”和“答题纸”。在2008年高考说明的第三部分中,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已经作了明确的说明,所以,其中取消了“答题纸”部分。但今年高考,考生依然使用答题纸答题。基本能力:题量和赋分进行了调整 2007年,基本能力测试首次列为山东省高考科目。设置基本能力测试,旨在引导各学校按照高中新课程方案开齐开全课程,纠正文理偏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基本能力测试,在考试内涵、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题量和赋分等进行了调整,从而使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深刻领会内涵 基本能力测试是指对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考查。这一考试内涵决定了基本能力测试应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生活,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考查学生的生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 因此,基本能力测试不以学科考试为目的,不以考查书本为目的,试题情境化,设问灵活多变,所以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来备考是很难奏效的。 正确把握基本特征 基础性、整合性是基本能力测试的基本特征。这里所说的基础可以理解为一个能立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最基本的人生要素。 因此,试题不考查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的知识与能力,力求体现“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这一基本的能力定位,所以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都不宜太大。试卷的整合性使试题综合性较强,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随机性也较强,试题均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多样。 科学认识基本能力测试的功能 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基本能力测试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考试评价来引导中学教学关注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因此,试题设计将会注重对考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准确理解其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基本能力考核目标的九项内容源于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学科课程标准,但并非简单地归纳,而是根据基本能力测试内涵要求所作的抽取与整合。基本能力考试范围涉及上述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及相关内容。这里的“考试范围”用了“涉及”一词,体现了学科课程与基本能力测试之间的较为间接、灵活的关系。 切实关注试卷结构的新调整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素质,同时使第Ⅰ卷和第II卷各小题赋分以及考试所用时间更趋合理,今年的考试说明在基本能力测试第Ⅰ卷的试卷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单项选择题的数量由15个增加至30个,每个选择题的分值由2分减为1分,总分依然是30分。 最后,基本能力测试的内涵和宗旨决定了其备考的重要特点,即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而非死记硬背;关键在于把课开齐开好,而非开设一门“基本能力”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