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8张PPT。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二战后的苏联政治上:军事:经济: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唯一能抗衡美国军事大国百废待兴漫画中:粗壮和瘦弱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说明了什么?《片面的经济》改革的背景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2)单一的公有制(3)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改革的背景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米住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秘密报告”政治改革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粮食严重缺乏对策:农业改革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粮食短缺平均产量低比例失调无积极性人民生活困难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企业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这些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农业改革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改革的成效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播种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赫鲁晓夫同肯尼迪握手会面,希望和平共处。他让苏联走向世界。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改革的局限性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仅1954年上半年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 开垦前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玉米运动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苏共二十一大:“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改革的结果失败了,一定程度冲击僵化体制取得一些成绩失败的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僵化的体制赫鲁晓夫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军备竞赛造成巨大压力,生活必需品长期短缺,社会矛盾加剧苏联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中国曾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是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以史为鉴请你结合今天所学,谈一谈中国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方能避免重蹈苏联覆辙。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苏联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史实,知道冷战形势下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2.了解赫鲁晓夫在思想上的改革。3.能结合具体材料和数据,掌握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且能简要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局限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做到“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明白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赫鲁晓夫的改革。(二)教学难点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苏联改革对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借鉴。三、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采用“质疑──合作探究──归纳”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情境发、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二)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数据和文字资料。(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并且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预习,学生从政治、军事等角度阐述苏联现状2.出示漫画《片面的经济》3.提问:漫画中,粗壮和瘦弱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说明什么?生:粗壮代表工业,瘦弱代表农业。反映出苏联发展不平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苏联的不和谐,为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铺垫新课教学(30分钟)??改革的背景?????1.复习提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何时建立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弊端????????2.出示有关材料:材料一: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材料二: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方米住房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苏联存在哪些问题??3.教师简单介绍苏联在政治(思想)领域:斯大林享有崇高的威望,几乎被修饰成无所不能的神1.生:斯大林上台之后,通过施行工业化和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后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农民积极性?2.生:材料一: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材料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温故知新,回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具体的文字材料和数据,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苏联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为政治改革做铺垫改革的措施?承接:这些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1.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首先在什么领域进行改革?(学生介绍)??2.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教师补充:“后果很严重”还指将斯大林的错误归结为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根源是高度集中地政治体制?3.出示《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思考:反映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二: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材料体现出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放在哪一个领域??4.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存在哪些问题,赫鲁晓夫针对性的采取哪些举措呢??教师:补充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的措施?承接:这些措施能有效地解决苏联面临的问题吗??????1.生:政治改革:在1956的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长篇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2.生:“大胆”指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后果很严重”指对斯大林一味地否定,引起思想混乱???????3.生:粮食严重缺乏进行农业改革???????????生:根据课本19有关内容回答???????检验学生预习的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具体事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到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改革的过程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该知识点采用解决苏联社会存在问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有关举措积极作用的理解?改革的成效与局限性(合作探究)1.观察图片和相关文字,谈一谈赫鲁晓夫时期,在那些领域取得可喜的成就??2.根据青年垦荒图片和文字、玉米运动结合书本20页的相关内容,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存在哪些不足??3.赫鲁晓夫的改革成功了吗?1.概括材料:苏联在政治、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关系上取得的成就???生: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科学指导。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成就和局限性两方面的展示,学生既看到改革的成功,也看到改革的局限,树立全面的、辩证的了解历史事件?70年代的苏联提供苏联和美国在军事上支出对比以及《世界现代史》有关文字、70年代苏联人民购物的场景,思考:继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领导人在改革上侧重发展哪一领域?会带来什么后果?生:侧重发展重工业。仍然没有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没有成功用直观的数据和图片信息展现70年代苏联经济呈现停滞状态课堂延伸(3分钟)以史为鉴:苏联在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有什么深刻的借鉴?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知识归纳、运用的能力课堂小结(2分钟)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同其他的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一定会成功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以及尼克松的评价。请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对赫鲁晓夫进行评价。五、板书设计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二、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的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改革的措施:1.政治改革:纠正斯大林时期存在的政策错误2.农业改革3.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苏联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六、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包括图片、文字及有关图标,一目了然。直观的教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等多项综合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本课在许多问题的提出前,都进行了铺垫,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3.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热情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得到落实,重难点得到突出,教学目标也得到实现。(二)不足之处1.本课的知识距离学生认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虽然用了数据及文字材料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在专业性知识点如计划经济、指令性等词的阐述上,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2.尽管能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但是大多是预设性的成果,缺少生成性的内容。教学上应该提高整体把控能力。教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学会“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可能拥有更广阔的视角。这也就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极为开放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学课件.ppt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