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练习第一课 探究三一、选择题(40分)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和这首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2、西安事变的发生和解决,从根本上讲是由于( )A、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正确 B、国民党内部的分化C、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推动 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3、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下面言论最能表明他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的是( )A、中国“强不如人,炮不如人,……拿什么与日本人打仗呢?”B、“……以此案诉至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C、“如果日本人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省的完整,则……可让出东北”D、“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4、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5、下图是一位同学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画的一幅画,请你仔细观察判断它反映的主题应是( )A.月映华夏魂 腾飞中国龙 B.月圆神州情 勿忘国耻恨C.雄鸡舞蝉娟 两岸一家亲 D.奋臂揽明月 随手摘星辰6、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西安事变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7、下列内容都是你熟悉的,但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把它辨别出来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C.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抗日战争D.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8、观察下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处于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9、中国有一座城市,它因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因30万同胞再次无辜遇难而饮恨,这座城市是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天津10、图3臂章标注的时间是公元( )A.1939年 B.1940年 C.1941年 D.1942年11、在央视“非常6+1”知识竞答中,一选手对屏幕提示(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难以决断。若给你打求助电话,你应该选择(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 D.淞沪会战12、在徐州会战中,最能体现中国军民英勇顽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不怕牺牲精神的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 B、临沂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13、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正确顺序是( )A.广州 武汉 南京 重庆 B.广州 南京 武汉 重庆C.广州 南京 重庆 武汉 D.广州 武汉 重庆 南京14、为悼念在战争或其它灾难中的死难者,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国家都设立悼念活动日。今年,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因为1937年的这一天( )A.日本在南京开始大屠杀 B.签订《南京条约》C.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市 D.日军占领东三省15、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的胜利奠定基础,我党特制定了政治路线。这一路线制定于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1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A.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B.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结束歼敌一万余人C.1945年8月,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北平谈判失败后,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17、“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 ( http: / / www.21cnjy.com )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闻一多写的《七子之歌》中的一首《台湾》。台湾从日本手中回到祖国怀抱是在A.1912年 B.1945年 C.1949年 D.1999年18、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A.鸦片战争的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抗日战争的胜利19、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军C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D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20、下列关于抗战胜利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材料一: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材料二: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张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1)材料一中, 蒋介石的态度导致什么后果?在东北坚持局部抗日的两支队伍是什么?(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是什么?(2分)(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事变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影响?(4分)22、日记是最私密的表达。阅读《蒋介石日记》(节选),回答问题。1931年9月18日倭寇果……来侵略我东(三)省矣!呜呼,余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以一身报我总理!报我先烈!报我民族!1936年12月11日是晚召张(学良)、杨(虎城)各将领来行辕会餐,商议进剿计划。……汉卿(张学良)今日形色匆遽,精神恍惚,余甚以为异。1937年7月8日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 ……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请回答:(1)对“倭寇侵略我东(三)省”的行径,蒋介石最后采取了什么方针?(2分)(2)1936年12月11日,蒋介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感觉张学良的举动有些异常。果真,第二天就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最终迫使蒋介石做出什么改变?(4分)(3)“倭寇在卢沟桥挑衅”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什么历史新阶段?(2分)(4)根据以上内容,我们通过日记了解历史,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材料一: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中,致远号勇往直前,在危急时刻,向敌舰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臧克家《红血洗过的战场》材料三: 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结合材料一回答:这次战役中英勇抗击侵略的英雄人物谁?此次战役发生在哪次战争。(4分)(2)材料二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民众,犯下了滔天罪行,请说出最能反映侵略者该罪行的历史事件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现实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今中日关系 (2分)24、材料一: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2月26日参拜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再次在历史问题上挑衅亚洲邻国。昨日,中国政府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安倍此举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韩媒:安倍站起的是一个人,下跪的是整个日本;俄媒:日本领导人不能总是向自己有罪的祖父和曾祖父们下跪;德媒:日本总是一个反面教材。 ——人民网材料二:靖国神社如何粉饰侵略罪行:卢沟桥事变:“中国方面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队非法射击,日本军队反击,使得整个北支那变成战场。”南京大屠杀:“包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向下属部队发布草图,用红笔标明外国权益和难民区,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中国军队败退到下关,遭歼灭。在南京市内,对那些换上百姓服装的战败士兵进行了严厉揭发。” ——靖国神社宣传内容请回答:(1)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回答: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强烈谴责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2分)(2)尊重历史事实是学习历史的原则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日本在南京是否真的“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重庆被迫作为通商口岸开放以及揭开全面侵华战争序幕的分别是哪两次侵华战争?(4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日关系是两千多年友好,五十年对抗.” ——周恩来材料二 “将士的喊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 ——田汉 1938年“八年间的死亡惨烈,苦难艰辛。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天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你们无条件投降。” ——新华社社论 1945年8月材料三 “……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2005年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送审本请回答:⑴近代史上中日之间“五十年对抗”完全是由日本对华侵略造成的,请举出近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三次侵华战争。(3分)⑵材料二中的第一段是1938年著名戏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田汉在中国军队取得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的祝捷歌词,这应是哪次战役 八年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⑶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侵略持一种什么态度?假设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请用一句话阐明你对此的看法。(3分)26、某地中学的同学围绕“中日交往”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1)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请列举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哪几次重要战役以及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各两个)这一胜利给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6分)材料二: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2)结合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时间 双边贸易额(亿元) 人员往来(万人) 友好城市(对)1972年 11 —— 02006年 2073 480 233(3)据上表,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1分)(4)请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帮小明同学为即将召开的主题班会拟定一个最贴切的题目。(1分)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练习答题卷一、选择题(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2)(3)22、(1)(2)(3)(4)23、(1)(2)(3)24、(1)(2)(3)25、⑴⑵⑶26、(1)(2)(3)(4)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练习答案一、选择题(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D C B C B B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A A D C B D A D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东北三省沦亡;抗日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2)逼蒋联共抗日(3)结果:得到和平解决。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2、(1)不抵抗(2)西安事变, 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3)全民族抗战或全面抗战(4)对日记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甄别,去伪存真。23、(1)邓世昌 中日甲午战争(2) 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等。24、(1)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不承认侵华史实或靖国神社粉饰侵略罪行(2)展开杀人竞赛、杀害南京同胞30 <高中Net物理c多万、在下关草鞋峡集体屠杀、杀人手段极为残忍等(3)甲午中日战争。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25、⑴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0世纪三四年代日本侵华战争)。⑵台儿庄战役。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⑶掩盖、淡化战争罪行,否认侵略历史而不肯悔改的态度。 中国政府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请日本政府正视历史等。26、(1)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李宗仁、彭德怀登;(举出两个即可)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2)日本领导人,头脑中仍然存在着军国主义思想,他们否认日本所犯下的侵略罪行。(3)中日两国的经济友好往来日益密切。(4)牢记历史,继往开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