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总第10课时一、教学目标法治观念: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教学难点:遵章守法,避免一般违法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体验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44.4万件次,处分省部级干部53人,厅局级干部2450人,县处级干部2.1万人,乡科级干部7.4万人,一般干部8.3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41.3万人。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国家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任何人都不能触犯法律。教师过渡: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法不可违》。B【学习新课】环节一:自主学习1.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有哪些?2.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违法无小事活动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提示:(1)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去卖等同于偷东西,是违法的行为。(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事先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教师小结:1. 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1)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2)评价作用: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活动2: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教师小结:2.违法行为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产生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3.违法行为的分类(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型,违法行为分为: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3: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1.行政违法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活动4: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小结:2.民事违法行为,如欠债不还、拾金拒还、恶意诽谤、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行为。活动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避免一般违法?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教师小结:(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C【课堂练习】课件展示D【课堂小结】本课时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类别,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E【课后作业】背记本节主要考点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