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落章节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群落章节测试(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群落 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鸡嗉子榕仅仅依赖于鸡嗉子榕小蜂为其传粉,而这种榕小蜂也只依靠该榕树为其提供繁殖后代的场所和食物。某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鸡嗉子榕之所以能吸引榕小蜂是因为鸡嗉子榕的隐头花序能分泌4-甲基苯甲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鸡嗉子榕小蜂与鸡嗉子榕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榕小蜂对4-甲基苯甲醚有较强的趋性
C.鸡嗉子榕开花季节,鸡嗉子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鸡嗉子榕与鸡嗉子榕小蜂之间的进化互不影响
2.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灌木丛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
B.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区可能会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
C.演替过程中,遗传多样性高的种群一般适应环境能力强
D.演替过程中,既有数量减少的种群也有数量增加的种群
3.科研人员对洞庭湖环湖丘岗区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的分布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土壤动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I层 II层 III层 I层 II层 III层
茶林 21 11 8 20 12 7
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
竹林 18 14 9 21 13 9
(注:距离地面深度I :0 5cm; II :5 10cm; IE :10 15cm)
A.土壤动物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三种生境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
D.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4.自1988年以来,经过治沙人多年来的努力,库布齐沙漠已经拥有沙柳、沙鼠等多种动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库布齐沙漠的植被简单,但仍然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调查沙鼠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分别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D.种群密度是库布齐沙漠沙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5.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蜻蜓与小荷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荷塘中的动物、绿色植物和细菌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7.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B.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叶片时应加入SiO2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采用标记重捕法展开调查
D.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时,可采用冷酒精作为DNA的溶剂
8.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出的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农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玉米大豆,间行丰收”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光等环境资源
B.“蜜蜂来访,枝头挂果”体现了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具有重要作用
C.“谷田必须岁易”是因为不同农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D.“无虫预防,有虫早治”说明治虫可降低农作物的K值,避免害虫出现较高增长速率
9.严重火灾后的云冷杉林恢复过程中,初期植被以杂草为主,中期形成以喜光的桦树为主的 次生林,此时林地内树冠逐渐彼此衔接,云冷杉幼苗得以生长,后期基本恢复至云冷杉林原初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后期,桦树的生态位逐渐减小
B.中后期,群落开始分层形成垂直结构
C.云冷杉林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该过程中群落的内部环境未改变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的出生率最大,性别比例通过影响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样方法调查一片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若该种群数量较少,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C.水稻有序的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每个种群都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标志
11.中国有许多俗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以下对相关俗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种豆肥田”—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互利共生,有利于提高农田的含氮量,增加土壤肥力
B.“橘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生物的遗传变异受环境的影响
C.“稀苗结大穗,密植多打粮”—密植会降低光能利用率,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
D.“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合理灌溉有助于增加产量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一般是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二、多选题
13.淡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规模暴发的现象称为水华。鲢鱼、鳙鱼具有特殊的滤食器官,故能摄食丝状藻类或形成群体的藻类,且对蓝藻毒素有一定的耐受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体富营养化可以直接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有机物供其吸收
B.放养鲢鱼、鳙鱼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与繁殖,从而控制水华
C.蓝藻的毒性不会引起水库中鲢鱼、鳙鱼的大量死亡
D.藻类数量的减少会造成水体缺氧,从而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1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下列有关生态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因子对个体、种群和群落等水平均有影响
B.动物在呼吸作用最强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最慢
C.只有植物需要光照,动物的行为不受光照影响
D.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增长,先是呈“J”型曲线,接着是呈“S”型曲线,当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数量将不再变化
B.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C.在垂直方向上,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明显地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6.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50 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此区域分为A、B两区,A区更格卢鼠移走,B区保持原状。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更格卢鼠的数目时,若有的个体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小
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
D.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竞争,是因为它们的生态位发生了重叠
三、综合题
17.桉树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是密荫大乔木,树干高,根系发达,蒸腾作用强。桉树林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经济林,大面积种植单一桉树林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工桉树林往往植被稀少,可能的原因是桉树是 ,影响其他植物生存;桉树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单一种植的桉树林对环境变化抵抗能力 (弱,强),原因是 。
(2)下图是某地区不同森林的植物分布状况。
三种森林中,物种丰富度和林内水分状况均较好的是 。上述事实说明某种物种能否在一种类型的森林存在,一方面取决于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物种的 特性。
(3)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单纯的人工林,均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功能的作用;人工森林中,乔木层的种群密度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有较大影响。写出你对通过造林进行植被恢复的建议 。
18.生活在我国安西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马。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普氏野马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一点即可)。
(2)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普氏野马数量变化,拍照并对普氏野马阴影面积进行处理,影像如图(参照单只普氏野马的影像大小确定普氏野马数量)。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一点即可)。但仍然会产生误差,推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
(3)在导致普氏野马死亡的因素中,狼袭占比高达35%,狼袭属于影响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发展的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保护区修复栖息地,该区域内植被资源不断增加,小型野生动物明显增加,普氏野马种群增长率大幅提高,种群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其原因一方面是普氏野马的食物来源增加,栖息环境改善,另一方面是 。
19.水生群落(如湖泊)自上而下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不同层面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对生物类群的分布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有很大影响,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淡水湖泊中,只有在水深5~7m以内的湖底,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而在水深超过5~7m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这说明群落具有 空间结构。
(2)夏季湖泊不同水层水温的差别较大,主要是因为斜温层将底部的冷水与表水层的温水隔开,斜温层下面的水循环不到表面,斜温层下的 越来越少,导致动物主要分布在 。冬天表水层的温度在晚上下降,表层水比深水的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水向下移动,引起水的扰动,深水往上翻,将大量的矿物质带到了表水层,使 生物明显增多。
(3)湖泊中不仅从表水层到底泥层的动植物分布不同,从湖泊的岸边到湖泊中央区域,生物分布也有明显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空间结构,湖泊中生物有序分布的意义是 。
(4)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环境的变化,一个湖泊也可以演替成陆地群落,其过程实质上就是将湖泊填平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演替的合理顺序为 (填序号)。
①浮叶根生植物阶段②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③自由漂浮植物阶段④挺水植物阶段⑤沉水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森林)
20.1859年,一位来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在农场中放生了24只野兔,一个世纪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竞超过6亿只。漫山遍野的野兔不仅与牛羊争食牧草,还啃食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了羊毛生产。
(1)野兔引入澳大利亚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接近 (填“J型”或“S型”),出现这种增长类型的原因是 (至少答出三点)。
(2)1950年,澳大利亚引入了粘液瘤病毒,于是野兔中爆发了粘液瘤病并很快散布开来,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子,它叮咬病兔受感染的皮肤区并把病毒带在自己的口器上。粘液瘤病毒和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 ,蚊子 (填“是”或“不是”)粘液病毒的宿主。
(3)粘液瘤病毒第一次流行杀死了99.8%的感染兔,但在下一个粘液瘤病的感染季节只杀死了剩余兔种群的90%,第三次爆发时只有40~60%的病兔死亡,野兔种群又开始增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野兔—病毒之间就可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只表现为一种低危害的流行病。请从共同进化的角度解释粘液瘤病毒后来不能控制野兔种群数量的原因: (答出两点)。
四、实验题
21.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的对其它植物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作用。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可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某研究小组开展了“芦苇抑藻效应”的初步研究。步骤如下:采集芦苇当年新出植株,取根、茎、叶等器官,干燥粉碎,浸泡一段时间,离心取上清液,微孔滤膜过滤,去除可能带有的微生物,配制成储备液。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各器官储备液30ml,配制成化感物质浓度为40g/L水浸出液,接入等量蓝细菌(蓝藻)在光照强度为3500xl,温度为25度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每个实验样本及对照样本设置3个重复实验。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每个实验样本及对照样本设置3个重复实验目的是 。
(2)由实验结果可知,芦苇不同器官水浸出液对蓝细菌生长的影响是 从种间关系推测芦苇和蓝细菌关系为 。
(3)在实验室需每天定时对蓝细菌细胞进行取样计数(细胞密度以107个/mL计),可以采用 方法。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
(4)将第7天样液稀释100倍后 ,用25×16型计数工具(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结果如图1所示。则对照组计数室每个中方格蓝细菌细胞的数量为 个。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A
6.C
7.A
8.D
9.A
10.B
11.C
12.A
13.AD
14.AD
15.CD
16.CD
17.(1) 密荫大乔木遮挡阳光 弱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
(2) 混交林 森林的种类 生态和生物学
(3)根据区域自然植被的特征,造林时要选择优良的混交模式以充分发挥植被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光、水、土壤等资源取得喜阴植物与旱生植物、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功能优势互补,改善林地小气候。
18.(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或样方数量适宜
(2) 对动物的影响小/调查周期短 幼小个体被遮挡/混入其它生物
(3) 密度制约因素 狼的猎物增多,普氏野马被捕食的压力减小
19.(1) 光照 垂直
(2) 氧气 表水层 浮游植物(藻类)
(3) 水平 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
(4)③⑤①④②⑥
20. J型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缺乏竞争等 寄生 不是 致病强的粘液病毒会杀死野兔,而蚊子不会叮咬死兔,因此致病强的病毒难以传播;与此同时,在病毒的选择作用下,能抵抗病毒的野兔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21.(1) 培养天数、不同器官水浸出液 减少实验误差
(2) 芦苇不同器官浸出液对蓝细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茎的浸出液抑制作用最强 种间竞争
(3) 抽样检测 蓝细菌细胞数目过多
(4)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