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7.1 促进民族团结(课件38张PPT+教学设计+3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7.1 促进民族团结(课件38张PPT+教学设计+3个视频)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 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班级 日期
本框所属单元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本框所属课程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教材
分析 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第一目介绍了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民族政策,重点落在“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第二目通过事实描述、原因分析,阐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重点落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本框从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下一框讲述“维护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知识
目标 1.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格局 2.明白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懂得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核心素养目标 责任意识: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理解并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学情
依据 九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从个人能力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辩证分析能力。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的见闻,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总体来看,九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认识不够。
教师
准备 分析学情。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了解本班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国家统一的认识。可以提出的问题有:“你是如何理解民族平等的”“国家为什么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等。教师需整理、分析学生的反馈,将之恰当用于课堂讨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
准备 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了解课程框架,进行初步思考;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现问题并向教师反馈。 完成导学案。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和活动准备,通过师生共同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 教学过程 ↓
教学 过程 课堂导入:观看视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 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有关知识。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说一说,我们国家的各少数民族分布有哪些特点? 教师点拨: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 通过图片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一知识点。
相关链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 重点: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作为正文的补充和拓展,本栏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特征及意义,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总书记这样说: 2021年8月,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2023年8月26日,习总书记在新疆发表重要讲话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
那么,我们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时,坚持什么样的方针原则呢?让我们来看看 展示图片:各民族平等投票选举、国家领导接见民族代表 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展示图片:抗日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云南各族同胞、共同修筑滇缅公路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由于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共同的根本利益。 观看视频《央视:藏族儿女浴血奋战保卫江孜红河谷》 探究与分享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救亡图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903年12月,一支英国侵略军偷越我国边界,占领西藏帕里等地区,又于1904年4月进犯江孜。西藏人民践行“勿让洋人染指我疆土”“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地的誓言,在江孜保卫战中浴血奋战,坚持了3个多月。 操作建议 1.故事讲述。教师事先搜集有关江孜保卫战的图文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并向学生详细讲述江孜保卫战的故事。 2.分享交流。教师一方面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西藏人民抵抗侵略的行为和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3.总结提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被外国殖民主义者分割肢解的危难。面对危难,各族人民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殖民主义者妄图瓜分、灭亡中国的阴谋,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共同的使命。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共同的使命。 展示图片:宁夏羊绒生产工厂、贵州千户苗寨发展生态旅游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探究与分享:各族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玉树抗震救灾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各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向灾区集结,各种救援物资以最快速度向灾区运送,各族群众以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祈福出现了一幕幕各民族合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 河南省郑州市17名汉族青年当天就踏上奔赴灾区的路途。青海省涅中县大才乡的回族同胞组织了一支农民工救援队赶赴灾区,自筹资金购买2箱药品、100箱方便面、4顶帐篷分发给受灾的各族同胞。四川省茂县的羌族村民凑钱租了一辆大货车,带着村民捐赠的帐篷彩条布、棉衣棉被和食物驶向玉树灾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维吾尔族医生和同事一到灾区,立即对伤员进行会诊、治疗。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老兵志愿者”到达灾区后一直忙着抬运伤员,运送物资,救助灾民。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支援下,一个美丽的新玉树在青藏高原重新屹立。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通过网络搜集有关玉树地震的报道、图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取和解读信息,尤其要提醒学生关注第二段材料中提到的汉族、回族、羌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信息。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从这些材料中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情景 为什么面对大灾,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救灾行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3.总结提升。中华民族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历史上,中华儿女无数次在民族利益面前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始终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团结互助。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只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注意事项 教师在此活动过程中可以联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来讲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通过讲述江孜保卫战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各族儿女并肩抵御外侮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起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中华各族儿女同仇敌忾,抵御外侮,与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更好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事先安排学生搜集各族人民并肩抵御外侮的故事,丰富学生学习的感性材料,可让学生总结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共同精神品质。 通过呈现玉树地震发生后各族群众合力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 教师要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历来就有团结互助的传统。 本活动可以与江孜保卫战的活动整合在一起,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和当代的角度,讲述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
【深入分析】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教师点拨: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我们了解了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现在来重温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项制度的基本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党和国家从建国时就开始做出大量努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自治制度,帮助他们实现更充分的人权: 展示多张图片: 1950年6月,中央决定首先派出西南访问团120余人,分别深入康、滇、黔民族地区进行访问。中央民族访问团的主要任务和活动是: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或各界代表进行个别访问;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召开各种座谈会、各民族代表会或民族联谊会;召开群众大会,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对各兄弟民族的深切关怀,宣传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族干部短期培训班,协助具备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自治区或自治县。 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数民族得以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 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活在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封建地主经济等众多社会制度下的各民族,携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由此开始形成,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变化。 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通过重温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解。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描述历史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做出的努力。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制度的形成过程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重点知识】巩固民族关系的意义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指导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观看视频《56个民族同唱这首歌——领航》
请同学们思考问题:为什么要追求各民族共同发展
【重点知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指导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新闻材料】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示多张图片 “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向民族八省区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800多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00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民族地区改革发展。 以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截至2019年底,民族八省区公路网总里程达12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6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14.2万公里,路网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20年7月,5个自治区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均超过98%,自治县实现光纤、4G网络全通,自治州全部建成“光网城市”。 “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取得了显著实效,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昔日的苦窖水变成了甘甜的自来水,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到了家门口,孩子们能就近上好学校,老百姓不用到大城市就能看好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十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0.2%。 这十年来,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仅铁路一项,民族八省区10年增加了1.58万公里。一大批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让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用上了水冲厕所、互联网,种地实现了部分机械化,各族群众信心更足、干劲更足。 通过展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都在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① 经济方面 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示图片: 西部大开发工程——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部大开发工程——西气东输(长达15000公里,总投资3000亿元,年传输120亿立方米天然气,惠及4亿人) 西部大开发工程——西电东输(投资超5200亿元,带动西部交通、水泥、钢材、机电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② 民生方面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展示图片:援藏援疆教师、西部计划、少数民族群众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少数民族农民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宣传会 ③ 文化方面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展示图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各民族地区当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为巩固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注意开发当地资源,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访谈等形式搜集当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例,以增强教学效果。
【重点知识小结】国家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观看视频《以团结之名:少数民族的生活越来越好》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拓展知识)促进民族团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我们要铸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我们要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知识小结
2(共38张PPT)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1框
2023年10月新版
观看视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宛如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河山
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大杂居
小聚居
交错居住
民族分布
2023年8月26日,习总书记在新疆发表重要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平等
投票选举
国家领导接见
民族代表
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
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抗日英雄马本斋
领导的回民支队
云南各族同胞
共同修筑滇缅公路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
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由于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共同的根本利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被外国殖民主义者分割肢解的危难。
面对危难,各族人民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殖民主义者妄图瓜分、灭亡中国的阴谋,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共同的使命。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宁夏羊绒生产工厂
贵州千户苗寨
发展生态旅游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
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
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各族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玉树抗震救灾说明了什么
中华民族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
历史上,中华儿女无数次在民族利益面前同仇敌忾、抵御外侮,始终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团结互助。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这种同心同德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只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平等
(2)民族团结
(3)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自治地方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自治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自治权
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根据本地方、本民族的各方面特点,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巩固民族关系的意义
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观看视频《56个民族同唱这首歌——领航》
为什么要追求各民族
共同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
原因
昔日的苦窖水变成了甘甜的自来水,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到了家门口,孩子们能就近上好学校,老百姓不用到大城市就能看好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十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0.2%。
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十年来,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仅铁路一项,民族八省区10年增加了1.58万公里。一大批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让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用上了水冲厕所、互联网,种地实现了部分机械化,各族群众信心更足、干劲更足。
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国家如何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① 经济方面
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大开发工程
青藏铁路
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部大开发工程
西气东输
长达15000公里,总投资3000亿元,年传输120亿立方米天然气,惠及4亿人
西部大开发工程
西电东输
投资超5200亿元,带动西部交通、水泥、钢材、机电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国家如何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② 民生方面
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国家如何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 文化方面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家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
民生
文化
观看视频《以团结之名:少数民族的生活越来越好》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促进民族团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我们要铸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我们要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拓展知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