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课件(共41张PPT+1个内嵌视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课件(共41张PPT+1个内嵌视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01-良好生态环境应成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
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空气。空气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细颗粒物( PM2.5 )浓度明显降低,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但与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
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习近平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 PM2.5 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的年均值由2015年的46毫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毫克/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需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层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控。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绿色转型
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结构
能源结构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近些年来,在我国地表水中,水质整体情况趋于好转,但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突出。
地下水是重要的的战略水资源,部分污染存在呈点状向面状扩散的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 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战略水资源
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治理、水陆统筹、海河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
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
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海洋修复工程,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含有约13.5亿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海洋中的鱼和贝能够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与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亟须加强保护和治理。
查阅资料,说说我国为何要推进净土保卫战。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需要我们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下阶段性目标。
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2020年
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村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2030年
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本世纪中叶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万物土中生,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土壤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
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什么是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和城郊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现状
打好净土保卫战,尊重土壤污染防治客观规律,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
要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强化地下水污染协高防治。
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高度关联,要综合施策、整体推进。重金属含量高是土壤污染的重要表现。防止土壤重金属污染,应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防止废水排放污染灌溉水源,降低大气重金属沉降对周边耕地土壤的累积性风险;应排查整治固体废物,防止废渣或重金属污染底泥随灌溉用水或灌水进入农田,导致土壤污染。
从国内外实践情况看,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面对当前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要充分认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更要具备打持久占的耐心。
土壤污染防治既要打攻坚战
更要打持久战
土壤污染风险的形成需要具备三要素: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受体(比如人)。资料显示,1节烂在地里的1号电池能污染1平方米土地,并造成永久性伤害。我们随意丢弃的不可降解废旧塑料,在自然界中停留时间非常漫长,不仅会带来严重的“视觉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水、土壤污染。
如何才能在效管控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
A.调整运输结构,禁止燃油车生产、销售和使用
B.严格监管秸秆焚烧,强化秸秆综合利用
C.集中全部力量降低PM2.5指数
D.停止所有燃煤相关项目
B
2.国家安全工作为进一步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某社区充分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多措并举助力“蓝天保卫战”。社区通过印发传单、悬挂横幅、微信推送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蓝天保卫战”工作的意义及治理污染的做法,同时,调动志愿者同社区党员干部形成联动,对各类破坏和影响大气质量的行为进行劝导、监督和抵制,确保“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作为公民,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应当( )。
A.督导政府全面关停有污染的企业
B.参与制定政府治霾、治尾气的文件决议
C.积极配合社区环保行动,日常生活践行环保行为
D.仅参加社区环保活动,日常生活我行我素
C
3.清新的在沿江城市,湖北省宜昌市,“生态小公民”们要求爸爸妈妈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磷的排放。他们说“管好自家下水管,就能管好长江。”如果要为这个新闻取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蓝天碧水
②自然服务于人类,人类注重保护净土
③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④牺牲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④③
B
4.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更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有利于打好净土保卫战的有( )。
①废旧电池放置在专门的垃圾桶
②实施秸秆焚烧管控
③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
④加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B
5.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一:见图表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加快治理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
(1)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基于我国什么样的客观现实?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原因。
(3)持续打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或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浪费严重。或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资源紧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造成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很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2)有利于更好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正是因为国家持续推进污染防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得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大气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3%,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的水体比例同比增长3.1%,劣五类水体比例同比下降1.6%。因此,我国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快治理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等措施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绿色惠民等。从而实现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3%,重点地区PM2.5浓度继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2%等目标。
(3)公民要树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落实行动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及电器电脑等;节约重复用水,随手关龙头;节约和回收废纸、废旧电池等,垃圾分类处理;绿色购物;塑料袋小心、重复多次使用;低碳出行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