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人人渴望成名,其实也并非全是虚荣心使然。毕竟,成名往往意味着成功、卓越,渴望成名,往往也是悦纳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生逢其时,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每一个奋斗拼搏的人,都可凭借实力成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为每个人成名、成功提供了扁平化通道。但如何成名?是追求令名?还是虚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学会审视认识自我,踏实奋斗,努力成才,涵养正确的的奋斗观和价值观。
须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要增强本领,砥砺才干,立德修身,实至自会名归。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青春须为早,岂能长少年。(孟郊)
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③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三毛)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⑤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腐的野草。(鲁迅)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
成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折,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缺点。然后发自内心地去改变,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
一个人的状态挺好的,想看书了就看书,累了就睡觉,不想联系谁就自己安静一阵,出去旅行或是宅在家。对爱情最好还是保持点儿洁癖,不要随便开始,不要急着妥协,真正值得的东西都不会那么轻易。生活当中总有一段路是需要你独自前行的,人应该活得安静一点,不妨就从拒绝开始。
(三)
接受和拒绝并不矛盾,成长是一页页等你翻开的书。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4.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战国 荀子)
【材料二】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台湾作家 三毛)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立,立意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引用了论语中“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句子,其意为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意在启示我们应锻炼才能、增长才干,以此获得成功,实现价值。第二部分侧重讲述互联网时代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涵养正确的的奋斗观和价值观,不求浮名虚名,踏实奋斗,努力成才。第三部分总结材料,明确指出只要增强本领,砥砺才干,立德修身,实至自会名归。意在引导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奋斗,强大自我,自会获得成功。
材料围绕着“成名”与“奋斗”展开,论述了成名与奋斗的关系,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通过砥砺深耕、努力奋斗成功成才,获得美名,实现人生价值。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奋斗的内涵,奋斗的意义,奋斗与成名的关系,如何奋斗获得成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奋斗的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两次登上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的曹原在奋斗中舞出精彩的青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硕威踏实苦干研制航母,用奋斗诠释人生意义的事例,论证奋斗之于成功的意义。也可以引用《平凡的世界》中“人处在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的句子,论证奋斗的重要性。
立意:
1.以奋斗为笔,书写青春华章。
2.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3.砥砺深耕求索,奋斗自然功成。
4.树立正确名利观,青年奋斗正当时。
2.例文: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所给材料为六则名言警句,要求从六则名言中任选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作文。写作之前要先确定六则名言的基本内涵:①讲的是要珍惜时间,奋斗要趁早;②讲的是人要有伟大的梦想,不能自卑自弃,生活可以平凡,但精神必须伟大,可能我们做不到卓越,但必须朝着卓越努力;③是说,你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的话你想要的便都来了。如果你一味考虑的是你能得到什么,或者怎么样才能得到(尤其指抽象一些的东西,比如事业的成功,爱情的获得等等),反而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过分注重结果反而会错失机缘;④讲的是要乐于奉献;⑤指只要能对美好事物有一点好处,就乐于牺牲自己的利益;⑥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考生在选择名言立意时要注意,所选名言的数量为“两三句”,此外,内容上应能够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并要“合理引用”。这样的题目,组合的名言不同则立意不同,有多少种组合就有多少种立意,只要所选名言在意思上能够衔接在一起,成为具有正能量的观点,就是较好的立意。
立意:
④⑤组合,可从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方面立意。
①②组合,可从珍惜时间,追求卓越方面立意。
②③组合,可从不自卑不抱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方面立意。
3.例文:
学会拒绝
也许是因为我太软弱,也许是因为我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我总不忍心“不”.即使是无理的要求,我也总会一口答应,事后往往又特别后悔,对此,我充满了矛盾.我不止一次地下决心要学会拒绝别人,可每次面对那一双双乞求的目光,我又退缩了.
终于有一天,我做到了,我拒绝了一个无理请求.虽然它暂时会我带来了烦恼,但我相信自己做对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我终于完成那份试卷.刚松了口气!麻烦来了.“可不可以把你的试卷借给我们看一下?”后桌轻声地问我.我清楚地知道她借卷子的目的,也明白自己已成了她们的依靠逃不掉了.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本想拒绝,却又说不出来,无奈地把试卷递给她.后面顿时热闹起来,对的对,改的改,抄的抄.听着她们发出的声音,我心里难受极了,我知道自己在帮她们犯错误,帮她们逃避学习.但软弱的我却连拒绝的勇气都没有.难道我明知这么做不对,还要做吗?但如果不这么做…唉!随她去吧!
我低下头,写作业,但后面的声音越来越大,眼前总时不时出现她们现在的笑脸和将来沮丧的哭脸.我无法再置身事外,也无法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这都是我的错.忽然,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转过身,快速地从那一双双手中抽出自己的试卷.她们愣了一下,看着我严肃的面孔,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但她们仍然用乞求的目光着着我,希望我再一次心软,放下试卷.的确,看着她们乞求的目光,我又动摇了,心软了,感觉自己这样做太无情.可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咬了咬牙说:“你们应该独立完成作业.”她们都沉默了,我又笑了笑说:“没关系,其实一点也不难,你们一定能完成,不试一下又怎么会知道呢.”听了我的话,她们失望了,但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有一天,她们都会明白这一切都是为它们好,想到这,我轻松了,心中的包袱终于卸下来了.这种无愧于心的感觉真好!
后来,又有许多人向我提出了无理请求,我都婉言拒绝了.其实这个阶段确实很难熬,因为我的拒绝在别人眼中是无情的,所以朋友渐渐疏远了我,我感觉到有些孤单.但经过这些,我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
我学会了拒绝,改变了自己的软弱.我这才感觉到生活有了味道,我想善意的拒绝也应该是美的.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的写作,考生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筛选出主要的句子。本材料中主要的句子有: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折,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缺点。生活当中总有一段路是需要你独自前行的,人应该活得安静一点,不妨就从拒绝开始。接受和拒绝并不矛盾,成长是一页页等你翻开的书。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根据对材料中关键语句的把握,材料的中心是“接受和拒绝”。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接受分别、接受无常、接受挫折、接受缺点、拒绝诱惑、接受与拒绝同在。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学生写作立意的角度,找准立意后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同时要充分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挖掘立意的话题。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才能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接受、缺点、挫折、拒绝、改变自己、平衡点。考生围绕以上关键词即可进行精准的立意,在写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充分挖掘话题深入理解话题,这样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
4.例文:
合作才能共赢
有一游戏名为“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桥的两端相对而行,相遇,对抗,最终一人落桥,另一人胜利。殊不知,世上仍存在另一种过桥方式:相遇,拥抱,转身换位,用合作换取双赢。  
  世界那么大,人与人相遇实属不易,何必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呢?在竞争中拥抱,以合作求共赢。  
沿着历史巨轮辗过的印记追寻,追寻到那纷纷扰扰的战国。刀光剑影,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是什么使赵国在不断的纷战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切只因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处,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人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予国门之外。假使廉颇与蔺相如为争职位高低不断冲突,那赵国内部定不能安定。国不安定,敌国的侵占是轻而易举的,只怕赵国就会沦为历史的一颗不起眼的尘埃了吧。正是由于两人的合作,才赢得了赵国国泰民安的局面,而他们的美名,也能流传至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浪花淘出了一个个英雄。西汉的鼎盛,与将才间的道力合作离不开关系。你看,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人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若没有他们二人的合作,任凭刘邦如何多智多谋,也是无法让西楚霸王项羽败于垓下,自刎乌江的,张良与韩信的拥抱与合作,不仅使他们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更使历史的星空中多了颗熠熠闪烁的王朝之星。  
硝烟弥漫,国之危亡,何人拯救?在那战火四起的抗日年代,与共产党放下内部纷争,携手合作,使抗日队伍不断壮大,终把日寇赶出国土。若是没有两党的亲密合作,那日寇的铁骑定将中国国土全部践踏,那我们又如何迎来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又怎么会有如今幸福安逸的生活?正是两党的合作,才为抗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有实力傲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应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竞争中拥抱,以合作换取双赢,去迎接美好的春天,才能开辟灿烂的未来。
【详解】这是一道思辨性较强的作文题。三毛的话强调人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要心存依赖。人生在世,要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荀子的话强调人要善于学习和借助外力.两人的话都有道理,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他们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结合起来辩证思考。
据此,可以有三个角度立意:
其一,自立与借力。既要有自立自强的志气,又要有借助外力的能力。(最好立意);
其二,男儿当自强。(核心立意);
其三,学习是一种能力/善于借鉴才能进步/合作方能共赢。(创新立意)
素材:1. 借助外力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我并不认为狐狸的做法是狡猾的,相反,我认为它充满智慧,荀子也曾说过“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说的是真正能力出众的人不是本性不同,而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荀子说的“假”与“狐假虎威”的“假”别无二致。狐狸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生存的一席之地,这样的事完全没有错。为何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奸险狡诈之徒呢
2.在野蛮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知道赤手空拳是无法获得食物得以生存的,所以就有了石器时代,接下来又有了铁器时代、铜器时代,打猎捕食早就不需要冒险接近凶猛的猎物,因为他们的后代发明了猎枪,这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升级除本身以外的器物,再利用它们来帮助自身,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3.人类若是不能一次又一次升级借助外力的能力,就不会有现如今的文明社会。当年火烧赤壁的卧龙诸葛亮,不就是凭着自己观星象的本领知道天气情况,方在一日之内“借”箭成功,青史留名,被后人赞颂。谁能不承认“狐假虎威”的“假”不是崇高可敬的智慧呢
4.需要假借外界的力量来达到目的或者获得更高的效率的例子不止在远古时代,现代的科学技术,航天,军事,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借助外力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话,网络这些通讯工具了,城市人更是如此,每一栋房子都是独立的单元房,甚至每天在电梯里看见的邻居也互相不大认识。所以手机,电话,网络的重要性就从中体现出来了。倘若这些通讯工具突然消失,现代人怎么会适应,或许会瞬间与外界失去联系吧,借助外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5. 莎士比亚,着名的文学家,正是因为他的自立,使他成为文坛上的明星。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十六岁离家,独自谋生,他当过家庭教师,在屠宰场当过学徒,还帮人家做书童,他参加过英国远征军,做过律师,任小官,正是他的自立自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创作出了《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会使生命丰富多姿刘备的儿子刘禅,不自立自强,导致当了君主后昏庸无能,大好的江山与他失之交臂。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是刘备教育上的失败,还是刘禅自身的问题 因此我明白,自立自强对一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路边的小草正是因为自立自强,才能茁壮成长,比那些温室中的花朵坚强,更容易存活;鹰妈妈正是在小鹰羽翼未丰满时,将它推入悬崖,小鹰不得不自立,有翱翔天际的能力。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 只有自立自强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处,最终取得胜利。
结构层次: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明确自己的观点《自立与借力》;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既要有自立自强的志气,又要有借助外力的能力,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