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选择性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


知识回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诗经
内容
《风》:各地民歌
《雅》:正声雅乐
《颂》:宗庙祭祀乐歌
手法
赋:平铺直叙
比:比喻类比,以此物比彼物
兴:起兴,先咏他物以引入主体
诗经·秦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3篇诗歌,也叫《诗三百》。
诗经六艺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据考证,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朝政腐败黑暗,造成国弱兵残,导致戎族入侵,土地沦陷,周幽王死后,周平王举室东迁。
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遂奋起反抗,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关于《无衣》
诗词
鉴赏

诗歌解读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再读明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读诗歌,找出相同部分,思考:本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再读明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诵读诗歌,找出不同部分,并思考:诗歌的三章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并分析有何作用。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整 体 感 知
无衣
《诗经·周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中“衣”之理解
“袍”:秦国士兵御寒所穿的是袍,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则可以当被子来用。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释名》:“汗衣,近身受汗之衣也。汗衣滋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以今观古”
袍 泽 裳

诗歌解读
思考:1.“同袍”“同泽”“同裳”是否能调换顺序?表达了士兵们什么情感?
明确:不可以。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即使无衣、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的情景
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诗经·秦风·无衣




思考:2.“戈矛”“矛戟”“甲兵”,表现出战争什么场景?
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场景。
同仇:你恨谁我恨谁,强调思想一致;
偕作:你干嘛我干嘛,强调的是行动的一致;
偕行:你到哪我到哪,强调的是方向一致。

诗歌解读
思考:3.“同仇”“偕行”“偕作”是否可以调换顺序?
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情感,大无畏精神。
明确:不可以。
“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máo),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同行动。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同进退。
理 解 主 旨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诗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同裳一甲兵—偕行(统一征战)
层层递进
文本研读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