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预防犯罪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知道犯罪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我国刑罚的种类。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辽宁6岁女童遭生母及其男友虐待的材料。学生通过对该材料的分析,激发了他们探究犯罪行为及犯罪与刑罚的关系等知识的欲望,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课课题。新知探究一、了解罪与罚(一)刑法的作用及内容【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三个具体犯罪场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从感性上认识犯罪的危害性,并初步了解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总结概括出刑法的作用及内容。从栏目功能来说,该探究活动具有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开启下文的作用。【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分析相关问题。【教师总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二)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教师活动】教师对教材第53页第一个“相关链接”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正是刑法关于犯罪定义的规定。阅读此“相关链接”,再结合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犯罪的概念。【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一个“相关链接”的内容,了解犯罪的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两个情境,启发学生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触犯的法律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在教师指导下对两则材料中人物的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教师总结】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师活动】教师对教材第53页第二个“相关链接”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相关链接”具体分析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性质和含义,以加深学生对犯罪的理解。【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个“相关链接”的内容,强化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的认识。(三)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赖小民被处罚的材料,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一活动,能自然地得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观点,同时在对材料的解读中,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并在教师引导下回答相关问题。【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54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并结合相关案例对内容进行讲解。“相关链接”展示了我国刑罚体系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刑罚的具体类型。【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相关链接”的内容,结合相关案例了解主刑和附加刑。【教师总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二、加强自我防范(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中学生的年龄还小,就算犯了罪也不受处罚”这一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活动】学生针对这一观点进行讨论。【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展示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通过这一活动,主要是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即“年龄小实施犯罪不要紧”的错误想法,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学生活动】阅读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教师总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陈某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后,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第56页中的“相关链接”。“相关链接”介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两条法律规定。这两条法律规定详细地列举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56页中的“相关链接”,从而明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防微杜渐、遵纪守法。【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三)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有些同学认为,旷课、夜不归宿、赌博等行为都是一些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这个误区的纠正,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生活中要自觉做到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所学知识,分组展开讨论。【教师总结】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板书设计预防犯罪一、了解罪与罚(一)刑法的作用及内容(二)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三)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二、加强自我防范(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三)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