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二)材料告诉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成人之美”的博大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立己达人”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⑵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宿。——孔子《论语·述而》
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⑸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注意:请考生从两个命题中选一个,作文。都选的考生,做离题对待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约翰·多恩(英国诗人)
②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③2020年初疫情爆发,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世界人民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现在疫情已经跨越国界,需要全球担当。面对灾难疫情,每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就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阅读上述材料后,相信你对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你在以下任务中选择其一,根据材料的关注点写一篇文章。
①两头密切的联络,三次机场的转航,四天煎熬的等待——在英国留学的冯同学终于到家了。在某个电视访谈节目上,代表留学生和华侨做一次主题发言。
②55个非洲国家中,已有54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假如你是首批援助非洲医疗队的代表,在出征前动员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的学生问杨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然后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言论,指明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两个自然段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己及自己以外的他人、他国、他民族的态度,明确了写作方向。
题干要求以“立己达人”与“世界大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其中“立己达人”是指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爱与大爱精神,而“世界大同”则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理念。“世界大同”的前提是“立己达人”的心胸,是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此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厚植立己达人思想,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动摇,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为实现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不懈奋斗。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立己达人与世界大同”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立己达人”的重要意义,如何实现“世界大同”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中国秉持“休戚与共”、“和衷共济”的理念驰援海外,奔赴疫区,为意大利、阿拉伯等国家提供援助,以中国经验的点点微光,燃起抗击疫情的火把的事例,论证立己达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可以引用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以此论证要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可以引用《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权威。也可以立足社会现实,结合当下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单边主义”“文明冲突”等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顺世界大同之大势。
2.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3.守立己达人之心,荣辱与共谋大同。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例文:
注重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我们生生息息的家园,但是我们如果肆意索取,粗暴毁坏的话,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气候的变化、水土的流失,以及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都是由于人们没有正视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合理保护生态平衡。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宿”,意思是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个钩的鱼杆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这表现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样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里也有类似观念,“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的观点。这都是告诉我们不要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日益昌明的今天,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君不见丹麦人将不够尺寸未长大的小鱼放回河里,等待小鱼长大了以后再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就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两者时间不同,但反映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全球资源的可开采量正以飞速的速度减少。据统计,以目前的探明量,全球的石油资源还能用55年左右;按目前的能耗水平,地球上煤的开采只能维持约200年。如果这些资源都用完了,我们的子孙靠什么生活呢 人类的未来又在什么地方呢
然而,却还可以听见不和谐的声音,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被媒体宣称为最后一次拯救地球的机会。在会议上,太平洋岛国的总统声泪俱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全球气候按照现在的继续上升的话,没过几年,他的国家将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而环保主义者也在会场之外喊着口号,希望有效的政策能够尽快颁布。一方面,我们看见了群众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会议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大国之间都不肯放弃眼前的利益,谁都不肯后退一步,打着环保的旗号,却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让国家首脑联合起来,背后仍旧与利益隔不开关系。如果他们能够像丹麦人或者孟子那样冷静的想一想,治理环境所产生的好处从长远来抗是对国家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的。放弃眼前的,得利的却是更加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可以看见人们积极的努力。韩国北部的一个小镇盛产柿子,每年到丰收的时候,总会留一点柿子在树上,即使熟透了也不会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那都是留着给喜鹊的食物。有一年冬天特别得冷,喜鹊找不到食物都被冻死了,想不到春天来了,喜鹊吃的食物虫子泛滥成灾,结果导致那一年柿子颗粒无收,刚长出来就被虫子吃掉。农民从此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这样春天来到的时候,喜鹊忙着捉虫子,维持了生态的平衡,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运用到了实际当中,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今年给喜鹊的食物换来了来年的大丰收。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保持生态平衡,注重其可持续发展何等重要。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各项发展中都必须以是否破坏生态平衡,是否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参照点。只要我们认真践行这些理念,我们完全相信,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题干给出的是六个名言警句,第一句强调的要有公心,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第二句出自《论语》,阐明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要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道理。第三句强调了“仁”和“让”在使家国兴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句出自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突出的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道理。第五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摘自明·朱柏庐的《夫子治家格言》,强调了节约的重要性。最后一句是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的话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全局观。
【立意】1.(1)(3)组合:仁让和公心,铸造了家国兴旺。
2.(2)(4)(6)组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协调发展的战略眼光。
3.(3)(5)组合:家国兴旺,在德为仁让,在事为勤俭。
【素材】1.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饮食可谓简单随意,一日两餐或三餐,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小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浪费。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
2. 超越海拔6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作为一名来自河南省新乡县的农村妇女,田桂荣多年来兢兢业业,扎根环境保护第一线,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她是国际知名环保志愿者,是全亚洲惟一同时获得福特国际环保奖和美国格雷特曼两项大奖的获得者,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领导的接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暑誉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
3.例文:
以爱的名义出发
援非医疗队的战友们:大家好!
作为首批援助非洲医疗队的代表,我非常激动,也倍感荣幸,是什么让我们在疫情肆虐时集结在这里,勇毅前行,我想,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最朴实最高尚的生命态度,爱也是一种隐藏于你我内心中最深沉的感动。因为它,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画卷才是如此的绚烂多姿、壮观异常;因为它,我们才能在任何的艰难险阻中百折不挠、傲然挺立,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不轻言放弃。
在这个严寒的冬天,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华夏儿女斗志高昂,用大爱闪烁着暖阳的光芒,为我们诠释了大爱的内涵:万众一心,举国战疫。这里有3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还有誓死不退的军人、坚守一线的社区人员、捐款捐物的爱心人士,居家隔离的普通人……作为中国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忘记下面这些必定载入史册的鲜活历史。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三江大抗洪、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1月中国南方雪灾及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这些可怕的民族灾难,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也考验着我们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我们也不能退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迅速形成了抗击灾难的血肉长城,不管是在天南还是在海北,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戈壁,都牵动着一颗颗情系灾区的大爱之心,他们或捐款、或赠物、或祈祷、或出力等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爱的理解和尊重。
危难时刻,我们并不孤独,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关心。来自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国内,他们的肤色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语言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共同的灾难面前,我们彼此的心是相连的,彼此的爱是一样的,他们伸出了爱的双手帮助了我们,就像我们帮助过他们那样,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是感人肺腑的,在爱的主题下,呵护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生命。
也许无法预知,在茫茫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还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可是不管怎么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乘风破浪、勇往无前;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披荆斩棘、义无反顾,爱让我们众志成城,爱让我们精诚团结,爱让我们的民族之魂永远屹立不倒,爱让我跨越国界,去帮助那些更需要我们的人。
人类永远需要爱,爱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爱的世界里,没有种族之分,也没有强弱之别,不但在灾难面前需要爱,在共同的发展和相处中,也需要爱;国家之间需要爱,个体生命的相处也需要爱,是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对于爱,我们纵有百舌却又难以言表;对于爱,我们不断付出而又不断收获。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呼吸是快乐的,也是幸运的。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该把我们的个体之爱汇入大海,我们都应该让大爱来温暖你,温暖我,温暖他,温暖我们幸运生活的这个世界。
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吧!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本题为多则材料作文。材料一引用诗句,论述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材料二阐述中华民族历来有“天下一家”的主张和追求;材料三是时事材料,阐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应对的情况。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其关注的中心点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文题设置了两个任务,任务一旦选定后,要注意符合这些任务的写作要求。具体而言,若选任务一,先要注意以“留学生和华侨”的身份,情境是“某个电视访谈节目”,再依据其经历并结合材料关注点,可立意:①艰难回家路,各方关爱情;②危难面前,方显国威;③大国担当,感恩祖国;④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等等。若选任务二,先要注意以“医疗队的代表”的身份,情境是“出征前动员大会”,再结合题干中“中国对疫情严重的非洲进行援助”的信息和材料关注点,可立意:①扶危渡厄,医者担当;②越是艰难越向前,不破楼兰终不还;③舍小家,为天下;④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等等。格式要符合演讲稿的要求。
参考立意:(1)暖心聚力,共克时艰;(2)心系家国,成就辉煌;(3)万众一心,攻坚克难;(4)以爱的名义,在春天集结;(5)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6)携手合作,共担风雨
参考素材:
(1)“天下一家”。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印尼海啸、海地大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受灾国无私的帮助与支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国纷纷伸来援助之手。这样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生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与各国都需要敞开怀抱,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惟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
(2)人们不会忘记,在尼泊尔8.1级地震救援中,冒着余震,川航3U8720专机成为降落加德满都机场第一班起飞的国际航班,在成都双流机场,回国的乘客一出闸口便和亲人相拥在一起,一位网友写道,“虽然中国护照不能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但在关键时刻,祖国能带我们回家!”
(3)据了解,从2006年到2011年,中方先后通过包机等手段从所罗门群岛、黎巴嫩、汤加、乍得、海地、吉尔吉斯斯坦、埃及、利比亚帮助数千侨胞撤离,甚至动用了军机。2015年2月在也门撤侨行动中,一艘中国战舰加入其中。在这些跨国撤侨行动中,中国还积极参与救助别国遇险公民,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4)当灾难袭来,祖国成为国人最坚强的依靠。我国政府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成为快速崛起的大国对保护国民的自信和能力的有力体现。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寻常百姓以集体的名义,快速汇聚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洪流,从整合资源到全面救助体现出惊人的效率,为国家和民族增添充满自豪的光芒,展示出独具风采的中国魅力。
(5)截至2月8日,累计21个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捐赠的702.62万个医用口罩、29.95万套防护服、19.19万副护目镜和357.1万双医用手套等物资已运抵国内。海外华人华侨更是纷纷筹措物资,支援祖国,共御疫情。
(6)危难时刻,我们并不孤独,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关心。来自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国内,他们的肤色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语言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共同的灾难面前,我们彼此的心是相连的,彼此的爱是一样的,他们伸出了爱的双手帮助了我们,就像我们帮助过他们那样,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是感人肺腑的,在爱的主题下,呵护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生命。
结构示例:《以爱的名义出发》,演讲稿。题目即中心。开篇用一组排比句,从三个角度来说明爱的定义和意义。视角从现实回到历史,灾难来临,国内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用大爱之心迅速形成抗击灾难的血肉长城,用各种方式诠释着对爱的理解和尊重。进一步放开视角,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危难时刻,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用爱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和生命,诠释了大爱的含义。再深入分析阐释只要有爱,我们的民族之魂就将永远屹立不倒,我们就能乘风破浪、勇往无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不断付出又不断收获,不分国家、民族、肤色、语言、强弱,强调爱的重要性。结尾呼吁“亲爱的战友们,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吧!”扣题升华主旨。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4.例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同样,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同一个地球上,同一片蓝天下,千丝万缕的关联把你我紧紧维系在一起。无论哪国,青年都是时代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开拓者。我们的同心同力,可促成世界的“同气连枝”,全世界人民共御风雨,同沐朝阳,理应是我们的共同愿景。
墨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冲破了偏狭的观念,为后世描摹着“天下兼相爱”的美好图景。不独墨子,华夏自古便流传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赞歌。张骞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远航,无不体现兼济天下的气度,无不践行协和万邦的信念。天地万物本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唯有共同面对,携手并肩。
抗击疫情,我辈青年绝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冬日、春节,当新冠疫情席卷而至,无数“患难见真情”的感人瞬间,讲述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情故事。英法等11国给我们运来疫情防控物资,非洲最大银行上万名员工“穿红衣、挺中国”,德国中学生齐唱《让世界充满爱》,日本友人献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真心,韩国“助邻即助己”的大字标语……都展现了“一家亲”的全球情怀。
置身新时代,我辈青年更当胸怀世界、铁肩担当。百年前的黑暗中国,李大钊“以青春之我,换青春之人类”的铿锵寄语犹在耳畔;嫦娥团队的90后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玉兔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龙江二号”卫星设计团队,清一色90后!他们拍的“地月合照”,惊艳世界。他们诠释着“振兴国家,不负韶华”的铮铮誓言,也秉持了“世界胸怀,造福人类”的价值理念。他们犹是少年郎,却共担风雨时。青年们应当认识和看清世界,寻找和确定自己的时代坐标。
各国年轻人携手,人类的未来更美好。青年要擦亮双眸,看清方向,目的地便不会遥远。东林书院楹联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道尽共同命运的真谛。的确,没有谁可以独存于世,一切都与我有关。小国寡民的时代已经终结,命运共同体的阶段早已到来,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共同的命运把我们牢牢联系在一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铮铮誓言感召后人,我辈青年生逢其时,要重任在肩、为公在心,与时偕行,我辈青年要有世界眼光,人类情怀,携手同一个世界,共创盛世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成语“一毛不拔”的出处,用来比喻为人非常吝啬,杨朱不肯为天下人损害自己一分一毫的利益,体现出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为人所不齿。
第二部分为《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其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这是一种儒家所倡导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为了能够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探索,这也启示我们应为实现“大同”理想、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求索,奉献自我。
第三部分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其意为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怎么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呢?体现出了林则徐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材料提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精致利己、一毛不拔,一种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意在引导考生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心怀天下,摒弃“精致利己主义”,为实现民族复兴不竭奋斗、奉献自我。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为国奉献”与“一毛不拔”的辩证关系与取舍,奉献的内涵与重要性,如何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奉献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奉献的重要性”时,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结构,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等角度切入分析,使文章更深刻。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陈祥榕、肖思远等戍边将士为了保护国家领土安全,挺膺而出,寸土不让,以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事例,来论证青年一代应在献身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也可以引用鲁迅先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名言,论证我们不可追求“独善其身”,而应怀有家国情怀,为国奉献。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文章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坐享其成,一毛不拔”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先大家而后己身,勉国志而献忠魂。
2.位卑未敢忘忧国,青年一代勇担当。
3.秉持奉献之心,实现人生价值。
4.摒弃利己主义,践行利他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