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2)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详略得当,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教法与学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提要勾玄、批注等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通读原文1~3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整理文言现象。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左传》、春秋五霸、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设置以上自主学习环节,便于教师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言文,准确了解本班学生文言文板块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二、自学成果展示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相互评价。(设计以上环节是为了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参考提示: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 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 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 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 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 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4. 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 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6. 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 (国势衰微)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 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 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二)重要虚词1.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 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 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 省宾语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教学设想】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解释重点实词。感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的现象。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辞参考答案:(朝──早晨;亡──灭亡;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及──达到;辞──推辞。)2.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提示参考: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3. 概括文章大意题目设计:本文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使文意更加明确。烛之武( )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初读全文,注意字音、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三、品析文本(一)品析第一自然段:1.出示“晋秦围郑示意图”2.老师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毗邻,秦如攻打郑国,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3.在解读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解读朗读时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原因。参考提示:朗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4.用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郑国当时的面临的情况是——(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5.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6.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二)品析第二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体会朗读语气。参考提示:“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2.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三)品析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品读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语气。参考提示:① “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参考提示: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利)[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害)[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害)[祸事可测]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关注游说过程中的“利”与“害”。)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3.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直至背诵。(四)品析第四自然段1.选一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2.点评与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教学设想】赏析《左传》叙事特色;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感知中国语言文字之魅力。【教学步骤】一、感受文章叙事特点写出故事发展情节,用情节扣人心弦的程度标注出曲线图,感受文章叙事特点。参考提示:⑴ 伏笔与照应: 叙述故事时,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⑵ 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⑶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二、分析人物形象 感知英雄气概1.首先每位学生用尽可能多且准确的词语勾画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答案参考:(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2)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2.每一位同学将自己写出的关于烛之武人物形象的词语逐一斟酌,并将所写词语删除直到保留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词语,从而说说你心中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你什么启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为自己心中的烛之武形象进行解说,从而使人物形象中占主要因素的“爱国主义”气概,凸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3.拓展延伸 寻找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像烛之武这样的小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位这样的人物。参考提示:(1)战国时期有个魏国人叫唐且的,他说服秦王援救魏国,齐楚二国闻之,退兵;(2)子贡救鲁 ;子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救鲁国于危难之中。(3)弦高犒师。弦高,以匹夫之智救一国。三、品析人物、鉴赏手法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参考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侧面烘托: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三、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几幅对联。(老师也可根据学情,给出上联或者下联让学生补充)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